用生命凝铸的追逃尖兵


 用生命凝铸的追逃尖兵

 2011325日晚上,杨银平仍在和重案中队队长冯银贵分析追逃案情。冯银贵没有想到,第二天,杨银平便与队友们阴阳相隔。

他靠在床头,手还是拿材料的姿势,一份逃犯的资料落在身边。

就这样,杨银平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追逃的的工作上。但那份落在身边的逃犯材料,他再也没能拿起……

杨银平的离去,对洪洞县公安局重案中队的领导和队员来说,在失去一个亲密战友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个破案干将。

                      = 

20084月,杨银平主动请缨到重案中队,他说“没有干过刑警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警察”。

工作认真的他,一忙起来就是几个月不回家,办公室就成了他的家。

局通讯员单飞和杨银平2010年一起住了一个冬天,单飞睡醒时,杨银平仍在看案件材料,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

在冯银贵的记忆中,老杨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脑子像是个电脑。别人摸线索用笔记本记,老杨却连笔也不用,全在脑子里,你要让他说,他不一定能说出来,但是任务都能完成。

这几年,杨银平工作出色是公认的,但没得到什么荣誉。该得的荣誉,老杨都让给了别人。重案中队指导员王慧记得,2010年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同事们都推荐杨银平当模范,他却说把荣誉让给年轻人吧!

                     =  电 话 线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男人是家庭遮风挡雨的伞,但对于杨银平的妻子王华来讲,他留给她的却更多是遗憾。从大年初五到去世,王华只见过丈夫两次,这两次都是去队上给丈夫送换洗的衣服。家人和他的联系,只有一根电话线。

2010年夏天,由于地势低洼,一场大雨将杨银平家的院子泡在水中……雨后,冯银贵来到杨银平家,找到一个搞建筑的朋友,答应以最低的价格先将院子中的两间盖起,剩余的费用慢慢归还。然而,房子从施工到封顶,杨银平都顾不上回去看一眼。

在杨银平的家里,王华指着盖好的两间楼房,遗憾地对记者说:“房子盖好了,他却一天也住不上了。他走了,盖房的饥荒(欠款)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完啊!”

但王华告诉记者,“银平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每天都会给老人打电话”,听到儿子的电话,年迈的老母亲脸上总会挂满幸福的笑容。319日,是他母亲77岁生日,他为了不耽误工作,就说“过几天不忙再回”。

谁知道,这竟然是老母亲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电话。杨银平去世后,为了瞒住老人,老人的女儿将她接到了临汾。几天接不到儿子的电话,老人终于忍不住将电话打到队里、家里,战友们只好和王华一次次编出“到外地执行任务”的理由来安抚老人……

在杨银平家里,记者试图看看这个曾经幸福的家庭的合影,王华找来找去只找出了杨银平身穿警服的工作证照,她叹着气说:“几年来,年年说照全家福,但他太忙,就是没抽出这个时间。”

……

3月初,接到公安部批转的案件,杨银平立即投入到线索的摸排中,总是要求把最苦、最累、最危险的任务交给他……过度的劳累之下,他感冒并伴着高烧,但他也只是让附近的医生到队上给他输液,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325日晚凌晨左右,冯队长嘱咐杨银平早点休息,便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然而,杨银平办公室的灯却彻夜亮着……第二天一大早,战友们才发现,杨银平坐靠在床头,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亲人和战友,那几张散落在身边的“在逃人员信息表”和核实材料,成了他至死奋斗在追逃前线的铁证……

                     本报记者  费建法   20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