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不是插秧割谷,弄个大广场一晒,就收获入仓。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需要创造性思维,独辟蹊径,将资源与市场对接,造出特色产品和服务,方能锤炼产业特质。
以十堰市竹山县女娲文化旅游产业为例。紧邻神农架大九湖的竹山县是古庸国的首府之地。庸国曾经是文化的高地,“附庸风雅”成语讲的就是那段辉煌。
竹山是女娲传说的圣地。地球上有一个神州,神州里有一条长江,长江边有一支汉水,汉水畔有一脉堵河。在堵河的源头,人类的发源地,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一个神圣的女娲山。
女娲山,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地球的灾难,见证了一茬又一茬人类的劫难,见证了庸雅文明乘着诺亚方舟从远古驶来,见证了地球人类的新地标——中华竹山的崛起。
几千年来,女娲山周围的人们年年奔涌而来,汇聚到竹山的女娲山顶。那里有一块平庸之地,环顾左右而平坦,俯仰上下而中庸,但这平庸之地绝不平庸,那是女娲拯救世界繁衍人类的圣地。直到如今,人们还在那里端出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惊天动地的记忆,和盘托出基因深处的崇敬与仰望,香火不断,祈福永久。
大约是2012年的5月,我参加了“中国·十堰第二届女娲文化旅游节暨庆祝第二个中国旅游日”活动,并参加女娲暨女性文化研讨会,感觉文化提升空间巨大,与产业高度融合的潜力巨大。但发现至少两个问题,一是女娲补天停留于传说,二是发展其文化旅游照套炎黄祭祀大搞官方祭拜,建设所谓女性文化产业园又成为绿松石主打的女娲标签式商城。
女娲补天不仅仅是传说,紧邻神农架的竹山地质地貌和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可以作证。竹山女娲炼石补天等祭祀信俗实为民祭,由来已久不知多少届矣,重在民祭,由是官摩而已。女娲需要配套伏羲,变女性文化产业园为“竹山娲羲产业园”。园中园的“女娲园”,两个巨大而丰满的乳房形状的建筑物,通过实物展示和直销的方式提供保真无公害食品。民以食为天,可如今这个天破了个大洞。关键时刻,还得女娲出手啊!女娲园食品入园规则:一朝有害,终身踢出。因此,自驾游客开着大卡车奔驰而来,满载绿色食品绝尘而去。
类似于女娲补天却补了地,补了广场、纪念馆、雕塑、碑廊亭台楼阁的,大有人在。邻近竹山的房县号称是诗经收集者尹吉甫的故里,大兴土木建设的诗经广场,包括诗经文化城、诗经文化长廊,号称占地500亩,要投资5亿元,当然也少不了尹吉甫的巨大塑像。而屈原故里的秭归、昭君故里的兴山、刘秀故里的枣阳,等等等等,也都逃脱不了大广场晒太阳的宿命。
这是文化产业吗?显然不是,因为大广场不收门票,也不是核心吸引物,引来的人们赏钱还不够投资的利息。这其实只是城市建设而已,为本市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空间。最多,有那么一点点文化事业,毕竟弘扬了一些积极的古人精神,传递了一些正能量。但此等投入产出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相信大家都不敢恭维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曾经专门撰文,《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很难讲是先进文化。没有市场,作品给谁看?宣教功能怎么发挥?先进性又体现在哪里?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
用习近平同志的这把尺子量一下,晒太阳的广场文化显然不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岂是晒广场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