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让我谈一下目前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我仓促谈了中国股市存在的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证监会管理股市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有问题,突出表现在,长期以来“重股市融资功能、轻投资功能”,工作重心是以为大机构和大股东为服务中心,制定政策向大股东和大机构倾斜,忽视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忽略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虽然肖主席近来的讲话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认识,但在改变和实际工作的落实上,在证监会的执行层面上,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工作也没有多大起色。
工作作风的问题是官僚主义作怪,表现在不能够密切联系中小投资者,政策和制度制定闭门造车,没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也缺乏对新政策、新制度的试验模拟运行,往往导致政策与市场需求和老百姓的希望偏差很大。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不配套。有关股市的法制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实际需要,比如,集体诉讼制度的长期缺位,导致中小投资者维权无门,再比如,法律对造假圈钱,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处罚和赔偿过轻,导致证券市场犯罪成本底。要加快完善《证券法》《民法》《民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目前几千家上次公司,近万家投资机构和基金,仅靠证监会几百人的力量来监管是完全不够的,要靠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社会治理环境,为完善社会对股市的监督治理提供完备的法律武器,让社会和人民币群众依法维护权益,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着也是建立国家现代治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是IPO改革再次失败,说明证监会目前的政策水平和制度设计能力远远满足不了证券市场的需求和中心投资者的需求。应该马上暂停目前的新股发行,重新进行修改完善,此次修改完善,可以考虑这样的改革:一、改变制度设计闭门造车的模式,请各方面的专家参与,或请各类投资者广泛参与制定IPO规则;二、可以考虑全面借鉴香港的成熟制度,也可以请香港方面帮A股进行IPO制度设计;三是、IPO制度设计要进行模拟测试,未经模拟测试,不能大规模推开,应该在不断试验修改完善后再放开。IPO制度是个风向标,其是否合理有效决定着A股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否有效,资金配置是否合理。这是目前要重新解决的大问题。
今天,新华社记者发表文章,引用了我上述谈话的部分观点,下面是新华社文章全文:
沉疴新疾齐扰 中国股市需要怎样的“良药”?
新华网上海3月3日电(记者潘清)大盘低迷调整,创业板指数频现暴跌。全国“两会”前夕,沪深股市以这样一种方式给市场各方出了一道深化改革的考题。
被种种沉疴新疾困扰的中国股市,究竟需要怎样的一剂“良药”?
沉疴新疾困扰中国股市
步入马年新春以来,A股在对资金面和政策面的良好预期推动下持续反弹。然而好景不长,沪深股市大盘重陷调整,创业板指数更在短短三个交易日内两度暴跌。蓝筹股和成长股联袂杀跌,让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更无所适从。
除了宏观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还有什么让市场如此忧虑?
结束长达一年多的“空窗期”,IPO于年初正式重启,大批新股蜂拥而至,令市场背负沉重的扩容压力。而新一轮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带病上阵”,不仅未能实现市场化定价的初衷,反而推升“炒新热”,加剧了市场的投机气氛。
去年下半年以来诞生的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令货币基金规模在短短8个月内猛增近七成,并迅速逼近万亿元大关。大量场内资金扑向“余额宝”,折射着股市回报与投资者预期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凸显移动互联时代资本市场监管的滞后与孤立。
审视A股长达数年的弱势,忧虑远不止于此。旨在促使股市优胜劣汰的退市制度,被指“形同虚设”;原是全球市场基本信用交易制度的融资融券,在本土市场被指异化为新的“财富绞肉机”;“光大乌龙事件”暴露券商风险内控缺失,同时也引发了中小投资者对于交易制度不公的质疑……
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推上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之相随,中国股市规模也一度跻身全球资本市场“第一军团”。
曾几何时,“亚太地区最具活力新兴市场”开始屡屡面临“熊冠全球”的尴尬?低迷的背后,沉疴新疾困扰着脆弱的中国股市。
改革诉求日趋强烈
“股市红利没有惠及全民,小投资者亏损严重,证券市场有太多的寻租腐败空间。股市不正常,大家都没有信心了。”谈及中国股市现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出了“推进改革”的呼声。
同济大学财经与证券市场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也表示,多年来“重融资、轻投资”的状态,使得管理层的工作重心和政策重心倾向大机构和大股东,而忽视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维护。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也远远滞后于市场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实际需要。这已经成为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亟待通过改革来解决。
面对种种弊病,市场参与各方对于推进股市改革的诉求正日趋强烈。推进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发行;恢复T+0,构建期、现协调的交易机制;降低股指期货市场准入门槛,让中小投资者获得对冲投资风险的公平机会;引入集团诉讼机制,改变中小投资者维权难的现状……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呼吁,应通过改革构建积极的、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的股市政策,以此引导“以融资为中心”的股市还原到“以投资为中心”的正确定位,减弱非理性预期对基本面与股市走势关联度的严重干扰。
股市改革绝非零敲碎打的权宜之计,而是全面、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这,无疑考验着管理层的决心和智慧。
期待新一轮改革全面深化
事实上,在历任证监会主席的推动下,中国股市的改革举措不可谓不多,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强。然而,“*氏新政”似乎总难以真正达效。这不禁让人疑惑,中国股市究竟需要怎样的改革?
背负着为国企脱困历史使命而生,令中国股市多年来难以摆脱浓重的所有制色彩:国家既是证券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执行的监督者,又通过代理人成为市场的参与者。这种“角色冲突”,表现为政府部门强势介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市场规模盲目扩张、国企“圈钱”冲动难以遏制等等,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股市生态的扭曲。
“如果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开业是新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革命,股权分置改革和股指期货的推出是第二、第三次革命,尚在进行之中的发行体制改革是第四次革命,那么当今股市需要的,无疑是降低参与主体所有制区别意义的第五次‘革命’。”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说。
在多位业界专家看来,依靠制度变革所带来的资本市场效率提升或许已经到达“临界状态”,要继续有效突破,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系构建的整体推进。这意味着,当今股市期待的不仅仅是某一环节、某一领域的改良,更是置于宏观经济转型“顶层设计”之下的深度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正成为破题国企改革的新路径。而举行在即的全国“两会”,也被认为将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率先试水混合所有制的中国石化逆势走强,由此,市场参与各方也正密切关注,新一轮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由此持续释放的制度红利,能否成为引领中国股市走出低迷的一剂“良药”?(完)
中国股市需要怎样的“良药”?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