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反对的本科转高职是正确决策


柴福洪 余 浩
 
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新闻一报导,就有教育学者认为:让普通公立高校转型高职,现实中阻力很大,前景并不乐观。其实,这是早就料想到了的。今天听说还有大学教授级人物在网上发表议论,对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说三道四,到网上搜索没找到他的反对文章,很可惜,但是这里我们高职人还是要说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高职院校并不愿意本科转高职,高职就让我们高职人办,让三本和哪些所谓的普本高校与清华、北大竞争去吧,别来和我们高职竞争,说心里话,我们高职院校,尤其是地市级公办高职,真的有点怕他们转成高职,因为我们在许多方面竞争他们不赢,无论是地域、财政来源、教师水平,都高过我们一大节,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让他也办高职,我们没意见,如果他们从心底里瞧不起高职,打心眼里不愿意转成高职,这我们可有话要说。
 
1、有偏见。本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高职院校本来就看不起,认为本科高我们一等。这是他们不懂职教,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意识影响。职业教育在孔子时期就有,孔子是知识文化教育的“祖师爷”,职业教育的“祖师爷”是墨子。洋务运动时期引进现代高等教育,就有“西学”、“西艺”教育之分,“西学”就是指知识文化教育类,“西艺”是指技术文化教育类,职教就是技术文化教育。
 
人的全部生命现象,统称为行为。从行为学上讲,人的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与文化行为。受生命体遗传物质控制所产生的生命体行为,称为本能行为;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受文化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称为文化行为。
 
文化,只产生于生命体后天的生命活动,不能通过遗传产生于先天(即教育的逻辑)。
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人类原初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即:是什么。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实现目标)想要的东西。
 
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总合形成精神状态,亦即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人的一种内在行为。所以,思维方式这种文化现象,也属于(行为)技术文化的范畴。由此可知,人类的文化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知识文化,一类是技术文化。 这种文化的分类,完全可以应用于教育的分类,尤其是高等教育。
 
我国现在的普本高教大体相当于“知识文化”范畴;职业教育大体相当于“技术文化”范畴。教育是通过传授知识、经验、技术技能,培养人的生存、生活、生产及发展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因此,从人脱离动物界成长为真正的人开始,就有了教育,并且主要是传授生活生产技术技能的教育。因为经济社会技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工并不断演变为各种职业,并且职业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升。教育也因此分成为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和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受教育者就业及发展需要,以培养符合职业或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和培训服务。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应用技术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它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得从事技术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并具备一定的职业发展基础和潜力。
 
2、怕麻烦。高职教育的确比本科教育要难,既要“产教结合”,又要“校企合作”,教师不仅要有本科以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专业实践经验,不仅要教学改革,最难的是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一个好的高职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应该是一个好的技能劳动者,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比当一个本科高校教师要难得多、苦得多、累得多,穷得多。工资多少不谈,甚至拿不到好的科研项目,更没有多少科研经费。
 
本科高校一些人不愿意转成高职院校,一是心里不平衡,认为本科高高职一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他们要像水一样往低处转呢?这是表面上的,真正心底里的原因,或说困扰他们的是怕麻烦,高职倡导的许多东西都是他们不熟悉的东西,学科体系他们熟悉,行动体系教学,不懂,虽然本科高校也有许许多的改革,往实践上靠,那仅仅是少数,不是主流,要他们一下子转过来,太麻烦了,心里接受不了。这实际是在害人,害中华民族的子孙,他们自己也明白,自己天天是在教些无用也用不上的东西。
 
3、不了解。如果说是“有偏见、怕麻烦”的话,还是了解高职的高教人,而不讲道理,一味地反对者,这些人其实完全不了解高职,从来就没有想了解高职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教他熟悉的那本书”。对不了解高职的人,无需多说,对这一类人,只有两个字“闭嘴”。
 
4、无希望。本科高校的一些反对转高职者中,还有一类人是觉得办高职看不到希望。我们要说的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己经进入工业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要求是:有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上大量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如果你也是孩子的父母亲,你是希望孩子怀揣本科文凭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还是希望他拿着高职文凭,有技术有技能,随便就能找到工作,养家糊口呢?答案是明显的,即使现在中国社会对高职看不上眼,高职本身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总有一天中国老百姓会面对现实,根据自己孩子的的实际,不是做高深学问的料的孩子,就“让他学个手艺,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你老了,孩子还不能自食其力,那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今晚还听说,德国也和中国人一样,做父母的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本科,做学术,但他们比中国人现实得多,是个什么料就让他读什么学校,中国人就好面子,孩子不是做高深学问的料也要尽可能让他读做高深入学问的书,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真正中国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劳动者永远低于当官的不知多少等,劳力者永远低于劳心者。这是暂时的,近30年的变化,抵过去100年以上,再过10年20年,中国人的观念肯定要变,中国社会肯定要变,而且是往好的方向变,往对老百姓有利的方向变。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职业与职业有差别,不是现在差别这样大。高职教育是大有希望的高等教育,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但真能成“龙”的又有多少呢?我们都是百姓,就读培养老百姓的学校,学会做百姓的事吧!
 
结论:有人反对的本科转高职是正确决策,研究型高校只能占年招生人数10%至15%才是对的,人才宝塔形结构,顶尖部分有10%-15%就足够了,85%-90%的学生都应该接受职业与技术教育,才是人才培养的合理结构,这是我俩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不愿意转高职教育的本科高校人说的话。
 
 
                                      2014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