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成立高级别教育改革领导小组


 

 

据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也被称为“蓝领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现有的高考模式。为此,教育部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教育严重与社会需求脱节,这是中国社会诸多问题中的突出一个,此次的改革的确可看作是使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进步举措。这样的选择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中早就是常态,我们才意识到此问题的必要,并开始起步,尽管有很多遗憾,走了太长太久的弯路,但总算回归到了正轨,还算万幸啊。近年来,大学生“回炉”技校的报道屡见不鲜就是明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高考分流这支“指挥棒”,实现学生的学术和技能分流,不仅是对以往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以致造成人才浪费现象的纠偏,也是对市场需求的现实回应,同时,也能实现前几年高校规模无序扩张的再调整,可谓一石三鸟。倘能如此,实在是教育之幸、学校之幸、学生之幸。

当然体制问题的回归正轨,这仅仅是第一步,国人如何接受这样的转变,如何理性地为年轻人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这方面的挑战和难题也的确不少。比如,如何扭转人们对蓝领职业的歧视和偏见,如何理性地进行适合自身的职业方向选择,如何认清自己在学术和技能方面的兴趣归属,从而决定自己适合参加哪一类高考,这些都不能放任,要有相应的咨询指导体系和相关服务的保证。这应该是个系统工程,也绝非是教育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很多方面的协同。近来,为落实十八大以来的深化改革任务,陆续成立了好几个高级别的领导小组,我以为,要将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恐怕也需要成立个由高层领衔的小组来统一协调指导,在我们的特定国情底下,这应该是很必要的组织保证。

从我们既有的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看,企业的参与不够是通病。企业不仅在专业设置、教材选用、实训方式等具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发言权,由于没有政府的制度和政策优惠作保障,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不足,这一点恰是制约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瓶颈。如果不在人才培养上与企业深度对接,单凭一个考试分流的引导,不仅前程难言乐观,长远的实效也难免会在执行中大打折扣。别忘了,即便没有教育部的单独推出高考举措,高职单招、对口招生等类似的招考形式早就有了。从结果看,前景虽可观,但在企业参与不够的情况下,难以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