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释放的多重正能量


 

 

问世不足一年的余额宝,作为一种备受民众喜爱的金融创新产品,尽管屡遭诟病,却依然以其夺目的光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余额宝就占据了整个货币基金40-%的份额,使那些银行巨无霸们心惊胆寒,慌忙出招,推出多种类余额宝产品,以摆脱自己被动的局面,试图从余额宝的手中夺回一部分客户。然而,对比银行推出的各种类余额宝产品,即便其利率与余额宝接近,但在存取的便利性等方面,和余额宝比起来,依然是劣势明显。这也难怪,体制和经营理念的先天不足局限,仅靠照猫画虎地学点皮毛,就想在竞争中摆脱颓势,显然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了呀。

按说,我们的市场化进程也有十几年的光景了,但金融业的改革始终严重滞后。尽管中国银行系统的利润丰厚,以致一些业内高管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但究其盈利模式和经营水准,却是最原始和丢人的了。说白了,那些不可一世的银行巨头,无一不是靠垄断天然赋予的巨大存贷利差来为自己赢得暴利的。如今,余额宝来了,不过是略施小技,就将那些银行大佬的美梦惊醒了:以往躺在垄断上赚取暴利的好日子要没了,以后要凭智商和服务价值去和互联网精英们竞争,胜负如何还真的不好说呢。按说,阿里的马云不是金融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他对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也不可能有话语权。但就是推出了这么个余额宝,银行的市场化进程还真的就要加速了。由此看来,金融改革不能靠银行大佬们的自觉,体制外的市场力量倒逼才可能真正奏效。普通民众通过余额宝让自己的闲钱升值的同时,也的确应该为余额宝的金融创新之举点赞。究竟谁得人心,谁是吸血鬼,央视说了不算,普罗大众才真正拥有发言权。

联系到同样吸引公众眼球的打车软件大战,主角之一又见到了阿里巴巴的身影。相比而言,阿里和腾讯争相在打车软件市场上烧钱的行为,和余额宝的金融创新相比,就显得不那么够档次。虽然说起来,围绕移动支付展开的这场烧钱大战,似乎师出有名,但还是显得有些低俗的味道。尽管在这期间,的哥和打车人得到了不少实惠,但两家互联网大佬却豪赌十几亿的真金白银,结果究竟如何,还真是不好说。但可以想到的是,他们就此打开移动支付的通路这一美好愿望恐怕不那么容易实现。因为现在打车软件的火爆完全是背后的巨额补贴闹的,一旦补贴取消了,的哥使用打车软件的积极性自然会大幅衰减。因此,这种不可持续的补贴竞争实不足取,但愿两家能早些想明白这些,将市场的开拓引入余额宝似的健康轨道才是王道。

从余额宝引起的巨大市场影响,还可以联想到与年轻人择业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如今的社会处在经常、快速的变化之中,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务必要动态地进行职业价值的定位。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及他们的家长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却不够理性,往往是静态不变地考虑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最为典型的就是,很多人都将公务员和去银行等垄断国企作为优先的选项。原因很简单,那里的工作稳定、待遇优厚,含金量高。这些理由在过去或许有些道理和事实的支撑,但随着反腐措施的不断加码,金融市场化进程的提速,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等新生力量的崛起,以往那些陈旧的择业观念真的要更新了。

以银行为例,余额宝掀起的这股足以摧毁传统银行暴利基础的浪潮,绝不可能就此止步,那些取缔的声音更不可能成气候。银行的暴利结束的时代业已进入倒计时,而没了垄断暴利的遮羞,传统银行沉重的坏账负担、那么巨大的网点低效的地面系统,在轻巧灵活智慧的互联网金融的一波波强烈冲击之下,他们的未来堪忧啊。从个人实现健康职业成长的角度考虑,建议年轻朋友们能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未来,改变以往寻求职业保险箱的消极想法,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勇敢地到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去闯荡,有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市场功力,成功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