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3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与石油石化相关的生产经营事故不仅同步攀升了,而且事故类型、危害程度等也都在大幅度地增加。
新年伊始,笔者依惯例第三年对全球石油石化等相关产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追踪评述。在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2013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与石油石化相关的生产经营事故不仅同步攀升,而且事故类型、危害程度等也大幅增加,仿佛是“霾中漫步”,无论是否接受都要中毒。
回首往年,2010年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全球恶性石油石化事故约有60起、死亡94人、受伤297人。2011被关注的恶性事故增加到了268起、死亡392人、受伤1373人、失踪187人。2012年恶性事故进一步增加到了322起,死亡353人、受伤4646人、失踪30人。但2013年这些恶性事故竟裂变性地猛增到了758起、死亡629人、受伤1887人、失踪140人。
然而,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环境负债,以及平均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胆战心惊的事故却没能引起相关政府官员和企业足够重视并接受教训。
尽管媒体关注和大数据技术的提升令事故统计数据比以往更为精确,使增量突涨,但就事故本身而言,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笔者通过追踪研究,试图还原安全生产的真相,并推进理性的思考。
2013年,全球(不包括中国)油气化工产业各类事故发生了140起,共造成361人死亡、764人受伤和115人失踪。从事故发生部位看,油气管道运输系统有67起。其中,油轮6起、罐车17起、火车油罐8起、油库3起。发生在仓储运输系统的事故占总事故量的73.2%,较2012年同期暴增24.13%。此外,化工厂事故有23起,炼油厂7起,钻井平台5起,天然气加工厂2起。
从事故性质看,违规生产73起,超过总事故量一半,较上年增长6.7%;另有恐怖袭击48起,占总事故量34.8%,与上年情况大体相当。
从事故伤亡分布看,运输事故共造成265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74.23%,受伤272人,占总受伤人数35.6%;化工厂和炼油厂有85人在事故中死亡,占总死亡人数23.81%,在受伤人数中,占比高达62.17%,共有475人。
从国别看,美国发生事故29起,占总事故的21%,其他OECD国家共发生事故23起,欧佩克及其他16个产油国共发生事故68起,死亡238人,伤160人。
美国事故频度居首
美国依然是事故发生频度最高的国家,而且其运输系统的事故占据了半壁江山,管道系统老化、被打孔盗油和第三方暴力施工,仍是美国管道安全生产的最大杀手。
2013年,因管道事故造成十多万桶原油泄漏并污染了土地和水源,更有数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泄漏到大气中,降低了大气环境安全容量。此外,还罕见性地发生4起运输原油或化工产品的专用列车相撞与出轨的恶性事故,成为2013年美国恶性事故的新看点。
在加工业中,违规操作和忽视安全生产依旧是美国炼油厂和化工厂旧疾,也是死伤人员最集中的部门。与此同时,随着页岩气供给和液化天然气出口许可的增加,天然气加工厂的事故也开始显现。2013年7月末,佛罗里达州塔瓦雷斯市的一家丙烷天然气工厂深夜发生巨大爆炸,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这不仅为美国天然气产业高速扩张拉响了警报,而且为全球液化天然气产业敲响警钟。
更为重要的是,2010年BP公司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尽管美国提升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各种技术标准、管理条例和监管手段,但依然阻拦不住海上油气开发中的事故发生,
2013年7月,墨西哥湾两个油气平台相继发生天然气泄漏和井喷着火事故,再次造成墨西哥湾的轻度污染。但由于肇事企业是美国本土公司,且污染状况远比BP公司MC252钻井平台井喷着火事故时大规模泄漏造成的危害程度小,因此,被美国媒体集体性地“善意忽视”了。
恐怖袭击影响安全生产
从产油国的安全生产状况看,发生在储运系统的恶性事故更加频繁,特别是北非、中东地区“阿拉伯之春”革命后,针对油气管道等运输系统发起的恐怖攻击更为突出。
仅2013年7月、8月二个月,恐怖分子针对伊拉克长输原油管道就进行了多达37起恐怖爆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也门,针对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爆炸事件也有5起。同样,埃及、在叙利亚的天然气管道也都“享受”到了这种恐怖袭击的待遇。更为严重的是,恐怖袭击的目标还在不断扩大,已波及到了类似叙利亚的炼油厂等中游产业。
在全球反恐治理中,看似美国主导的反恐力度在不断加强,但因美国在反恐问题上极其利己的双重标准,不仅没能使恐怖主义活动减少,相反,只要美国染指,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强度几乎无一例外地就会增加。正因如此,全球才会频繁地发生局部地区短期供给中断问题,同时,也映衬出了OECD国家已有商业石油储备的价值和扩建科学的商业储备的战略意义。
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捉襟见肘
尽管美国正引领全球走出经济危机,但由美国挑起的全球性货币超发与贬值竞赛,已造成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的集体上涨。石油石化企业的实际营业利润确有削薄,造成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和避险方面的投入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导致违规生产、设备老化或带病生产等管理方面的恶性事故持续增加。
特别是美国以天然气为基础的化学工业崛起后,不仅改变了全球石油石化产业价值关系,也增加了以原油为材料的化工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一格局的改变,使资本进一步抽离到价值更高的美国气基化工产业,特别是欧亚地区,如德国、法国、英国、韩国、日本和比利时等国的资本向美国气基化工的转移,推动了美国气基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降低这些国家的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和产品竞争力。这一现象凿开了囚禁恶性事故的安全之门,使原本走原油路线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更不乐观。
2013年,全球安全生产形势的恶化与经济发展状况、地缘政治冲击、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诸多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关系,甚至有些因素已经不是石油石化企业自身可以控制,因此,若不能从国家层面加以研究和防范,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本文刊于《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第2期
经济复苏事故猛增—2013石油石化安全生产评述(国际篇)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