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时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入金已从根本沈阳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
但是目前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 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眈眈,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软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还未实现集中式管理。
中国股票发展史:
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为1%涨跌停版。股指从96.05开始,历时两年的时候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半年的时间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达到73%。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从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涨幅高达303%。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94年9月13日
一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到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段将股市打低,在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95年5月18日至95年5月22日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3天时间股指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第四次大熊市:95年5月22日到96年1月19日
从95年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96年1月19日股指下跌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普遍超跌。
第五次大牛市:96年1月19日至97年5月12日
在绩优成长股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话”“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充分炒作之后,到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倒1047点,这两年,股市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两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位。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中
历史数据
2005年6月10日,大盘指数998.23点 2007年10月19日,大盘指数6124.04点 2008年10月30日,大盘指数1664.93点 2009年8月4日,大盘指数3478.01点。 2011年5月10日,大盘指数2896.05点。
至2007年中国股市大牛市之后,全国掀起炒股大潮,证券公司以及证券营业部蜂拥而起,全国已经出现几百家证券公司 营业部到处都是好几千家。长沙街头随处可见。
证券从业经纪人也增加了很多。
中国股市目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在不少方面可说还是半市场化,这样就及大地降低了市场效率和限制了市场功能。如在发行上面,虽然发行定价开始市场化了,但发行审批程序确实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预,程序手续太于繁琐、上市准备周期过长、难度过大等问题。 证券市场的国家化发展挑战:作为全球化时代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资本市场不可能长期不去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