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垂帘听政


漫话垂帘听政

            郭向阳  
 
    垂帘听政的出处:《旧唐·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不过垂帘听政,不只是中国的特产,西方也有,不过或许是中国的国家体制更适合它的缘故吧,中国很盛产这种独特的东西,而且这玩意儿,在中国屡屡大行其道,形式上与时俱进,也会在新的时代里做一些不断的合乎时代要求的翻新,很是领先西方。
    在中国很有历史了,见诸史册的“垂帘听政”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撤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汉殇帝出生不过百日就继汉和帝为帝,皇后邓氏以皇太后临朝。南北朝时期北魏冯太后也曾经临朝称制。唐朝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甚至废掉了唐建立周朝,自己做了皇帝。宋代有多位皇太后曾临朝称制。但垂帘听政的制度却要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此前的太后临朝不需垂帘。影响较大的太后临朝有汉代吕太后,邓太后,唐代武则天等。近代还有清慈禧太后临朝。我在百度网查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垂帘听政主要有这些: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撤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

文字记载

  《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战国

  战国时期国王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国王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赵太后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了赵国之危。

汉朝

  刘隆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但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车骑将军,可随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殇帝夭折,邓太后定立清河王刘祜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唐朝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

宋朝

  宋朝有九位垂帘听政者,北宋四位,南宋五位。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者有仁宗时期的刘太后、哲宗时期的高太皇太后,此外有英宗时期的曹太后、徽宗时期的向太后、高宗时期的孟太后、光宗时期的吴太皇太后、理宗时期的杨太后、恭帝时期的谢太皇太后、端宗、末帝时期的杨太妃。

 

  北宋高太后,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宋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南宋的杨太后于宋理宗宝庆元年开始垂帘听政。还有一个是南宋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的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清朝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极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尝试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

      不过,以上这些个还都是明的,看得见的垂帘听政,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后来因为与时俱进的原因,近代、现代、当代的中外各国,还有很多的垂帘听政,很隐蔽,很恶毒,而且形式很多样,那道帘是隐形的,是很难说破的,它或是军权,或是幕后的黑手,或是非常手段的有力操控,或是暗中势力的打压,这类垂帘听政,比及历史上的垂帘听政,更隐蔽,更具有杀伤力,更阴险,更见不得人,罢了。
    垂帘听政,或许是一种贪恋权力之人的坟墓,不过一些人对此不解,一些人至死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一些人树敌太多或者作恶太多,不得不以此自保。因而这玩意儿,一时半会在咱中国还真的绝不了迹。


                       201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