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目前大家最在意的商业模式,恰恰相反,制度和文化是进入“移动医疗”领域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移动医疗”是最近一年的热点,移动医疗概念股也有七八上十支,移动医疗创业公司更是雨后春笋。申银万国认为移动医疗未来主要有三大趋势。
趋势之一:产品的便捷化,用户针对性的精细化:即产品小型、无创化以及针对性的精细化(对特定病患和医生定制以及对于单一病种而言开发的针对性移动医疗产品将逐步丰富和发展);
趋势之二:健康数据管理比数据监测更重要,医疗移动化而非医疗娱乐化:产品的数据从采集到管理到反馈的产业链形成,并非仅仅停留在娱乐健康管理上,使得移动医疗真正回归医疗本质。
趋势之三:标准化平台,个性化产品:移动医疗产品未来将在平台的不兼容导致产业链生态圈难以形成的问题上取得较大标准化突破,并在产品的个性定制上得到长足的进步。
移动医疗是一个宽泛的大概念,仅仅在发展得很快很完善的美国都有至少7种商业模式(请搜索《细数美国移动医疗的七大商业模式》)。本文讨论的移动医疗主要是围绕电子病历、病患沟通、远程治疗、协调护理、远程监测的医疗服务模式,另外,这里所说的移动医疗不是某一个医院自己内部的移动医疗。我不否认这种移动医疗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广,尤其是在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中产阶级不断崛起的大趋势下,但是申银万国所说的趋势仅仅还是技术和商业层面的,而且仅限于未来的趋势预测,而申银万国所讨论的“未来”,乐观估计恐怕也要15-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移动医疗有什么问题呢?楚有才认为,移动医疗的问题不是资金、技术也不是商业模式,真正的问题是在制度和文化层面,因此,从制度和文化层面来说,移动医疗有三大困局待解:
困局一:医生不能移动——产权转移
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来分析:理论移动医疗的市场要做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医疗服务行业的生产关系问题,解放了生产关系才能解决生产力。目前绝大多数医生被束缚在公立医院,无法自拔,偶尔“出柜走穴”而已。试想绝大多数医生帮在有限的医疗机构上,本身就是一个畸形,不利于市场发展,不利于医生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患者得到及时专业的服务。法律和生产制度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一切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必须改革。解决医生移动的问题。
医生不移动真有那么大的制约因素?
那时当然的,医生被束缚在公立医院,我们先不谈激励机制和医疗资源矛盾的问题,淡淡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医生不自由,产权无法自由交换。试想医生在公立医院奉献是必须的,他们的科研成果全部是公家的,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也全部是公家的,因此公有产权(医生的知识和服务)很难向私有产权(患者)进行交易,明白了吧?
要解决医生的可移动问题,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真正开放医疗市场,让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而且不设上限。千万不要担心民营医院草菅人命。放心吧,一个能坚持5-10年读医书,且每年都要进修从事回报率并不高的医疗这一行业的医生在本质上是个“好人”,同理,一个愿意投资这个投资回报率不高,准入门坎又高,市场化和流动性低的医疗行业的民营企业本质上不是一个“坏企业”。OK,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本质上又不坏,就可以实行。你也许会说美国不是经常发生私人医生诈骗的事件吗?应该说每一个行业无时不刻不在发生诈骗,只不过医疗服务比较特殊,关乎人的性命,所以大家格外在乎。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生执照和资格制度,打破地方隔离。这个知识技术问题,不难。
第三,变医生多点执业为自由择业、自由开业。目前的医改提得多的还只是一生的多点执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问题是让医生自己成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让所有的医生有条件,有机会,有意愿成为创业者、个体户。试想,你家小区有几家私人诊所,没什么不好,至于水平怎么样,那是市场来检验。
上述改革如果目前开始,也要一代人(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初步完成,因为医疗改革和民办教育不同,需要慢慢来,稳扎稳打。
困局二:患者困局——服务定价
第一个困局是站在医生的角度——即医生不自由,没有产权,不能交换。那么第二个困局是患者困局,患者困局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你对一个人说,“你有病吧?”、“你有精神疾病吧?”如果不是开玩笑,人家肯定要和你拚命。中国人永远不承认自己有病,除非体检查出问题。扁鹊给蔡桓侯的医疗服务为什么那么艰难?最后还要逃跑,其一是因为老蔡本人不认为有病,他自己也很轻视医疗服务——一句寡人无疾切割了他和医生的关系,也没有重视医生的专业能力和几次三番的敬业精神。曹操更是如此恶劣,不断不相信医生,还整个就把一个名医给杀了。摆脱,人家华佗顶多就是不会表达问题,不会使用现代的PPT展示自己的外科实力和医疗语言而已。即便在当今的农村,你请人家免费体检,农村人都不愿去医院,“奶奶的,没毛病去啥医院?晦气!”,还有的人是害怕,还有的人是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人查来查去,丢人。因此,你觉得电线杆子上的没有品牌的广告反而在农村大兴其道。
患者对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的三个阶段的认知更是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普通的医疗都很难,更何况是现代诊疗仪器和移动通讯的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和其他的移动模式不一样的问题是,其他的移动商业服务具有周期性、连续性的特点。比如移动旅行app、订餐、打车、购物等等,哪怕今天不打车,随时都可以预见到有这个服务消费的存在,因此消费者会主动安装下载很多好的移动端。但是移动医疗的客户端有些不同,患者通常是在有了特定的需求才会下载购买移动医疗客户端,用玩了甚至会删除。所以说,未来移动医疗要培养的不是“患者”,而是任何一个“健康人”的健康需求,潜在医疗需求,培养健康人的健康习惯和医疗服务意识。就好比任何一个人可以找一个私人律师打官司一样,任何一个个人可以找私人医生看病。健康习惯和医疗需求的常态化培养要花一代人的时间来培养。可以从高端人群和老龄人群上做文章,首先开始。 我关注到现在一些自称为做移动医疗居然是美容健身的,其实这还不是移动医疗。
由于上述患者困局的存在,对移动医疗造成很多潜在影响。前面说过了,医生不能移动,知识和产权不能交易,紧接着楚有才又说了患者对医生的专业服务不认可,不重视,这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定价问题。医疗服务究竟怎么定价确实是个问题?支付宝能够解决货物和一般服务或消费的线上支付,但是对于有信任问题的医疗服务,支付宝很难实现支付,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文化问题。简单举一个例子,某人得了过敏,医生通过远程移动医疗提供了诊断服务,医生的诊断咨询服务在完成的那一刻就完成了产权转移,但是患者不认可,觉得没治好,且即便医生的诊断正确,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以治疗为终极目的的移动医疗还是很难的,更多还是传统的望闻问切的线下治疗。所以越是传统的行业越是难以被互联网颠覆,医疗服务是一个几千年的服务行业,线下治疗时必须的。只有简单的咨询服务可以在线和移动端完成。
困居三:数据和信息困局
要建成移动医疗,不是说几个医生和几个患者通过移动端建立起来。而是无数个患者、潜在患者甚至健康人同无数个专业医生建立联系,形成完全竞争的移动医疗市场。在构建这一市场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数据可移动、信息可移动。数据移动促进各方信任,减少误判误诊。信任是最大的交易成本,新人可以通过数据开放和移动来解决。
对医生而言,完整的专业水平职业技能信息、病例信息、投诉信息、职业道德信息都要可公开查询,对个人而言要配合建立可移动的跨平台、共享的电子医疗档案(电子病历、个人医疗服务记录、药品消费记录、病史、年检报告、日常监测报告等)。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向求诊的医生开放。
但是,无论是医生的、医院的,患者的统一数据代码的信息和数据哪怕在医院内部都未必能够共享,更何况跨医院、跨区域。数据不共享,数据全部是一个孤岛,移动大数据就是一个空话和鬼话。只有打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数据,医院和医院之间,医生和医院之间,患者和医院之间的数据流动,移动医疗才能实现移动。信息和数据其实和资本一样,只有流动才有价值。孤立的静态的数据没有价值。
至于,所谓的移动医疗的app也好、技术也好、支付也好、商业模式也好,都不是阻碍移动医疗的大问题,上面的三个大困局决绝好了,移动医疗必然可以产生一家千亿级别的上市公司。在建设移动医疗以及医疗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未来的医疗服务,政府决不是冲在第一线,第三方鉴定机构、专业医疗律师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医院可以请律师,病人也可以请律师,医疗服务的独立第三方鉴定和认定必须跟上。医疗服务标准的精细化、专业化、量化也是必须的,对于服务定价、解决纠纷也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虽然不能决绝所有问题。
以上这么多困局对马云看来其实反过来就是机会,他说过别人的麻烦就是自己的机会这样的话。滕讯投资7000万美元“丁香园”就是在为未来占领移动医疗市场做准备,7000万美元抓住了200万的医生用户。医疗市场很大,看似繁荣,但是都是小心翼翼试探,政府的市场化改革,医生的职业自由化,患者的意识和习惯的改变,第三方的鉴定,标准体系的建设…….都要跟上。真正的移动医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