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研究需要平民情怀
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一时间,各种形式书刊杂志都在关注和谈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成了显学。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为“三农”问题建言献策、鼓与呼,这当然是件好事。
一些专家学者纷纷都为中国“三农”问题建言献策,为“三农”问题做着自己几所能及,而又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贡献。也写出了真正意义上关注“三农”问题的优秀作品。比如,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朱凌《灰村纪事——草根民主与潜规则的博弈》等作品确实对中国的“三农”问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探索。这些作品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调查都能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实际借鉴。也可以说这些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之作,是百姓们信服的“田野调查”。这是那些身处书斋的“为作学问而作学问”,“由理论到理论”的所谓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的。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三农研究需要平民情怀。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著名的社会学著作《江村经济》就是“田野调查”的典范。毛泽东同志也非常注重调查,他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调查就是要与从实际,从一线,从平民的嘴里得到最真实,也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源料。要想得到最真实的“三农”现状,就必须有一种平民情怀。
中国三农并不是随着研究三农问题增多而出现的。它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与改革等是息息相关的。它的症结更是不是一朝一夕和坐在书斋里所能解决的。它有许多“并发症”。需要做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这就要求研究者,能从实践中总结,能通过调查解决问题,能以一种平民的姿态和情怀来进行研究。对于中国农民来说,研究者必须以一种农民看到得,摸得着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否则,他们对一些高深的理论“视若无睹”。因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子就在农民本身。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中国农村农民现状需要一种平民情怀研究中国农村问题。
1、中国农村所处的实际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民仍占多数的国家,直到今天,十三亿人民,九亿是农民,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民在中国整个阶层分布中占了较重比例,因此农村农民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一部分青壮年农民远离了家园。他们虽然身处城市,但是仍然无法割裂他们生活的农村。农村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主战场。他们的人际关系网、消费、甚至一些观念仍然是在农村。
2、中国农民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现状。
中国农民素有善良、淳朴、憨厚的本性。他们并不太懂那些高深的理论,他们更注重实效;更注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喜欢用直观的方式认识和判断事物。老百姓更欢迎那些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作为研究者,最终极的目的就是能真正为国、为民建言献策。研究者只有通过大量真实而有力的调查,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种平民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农民,了解农村,找到解决中国“三农”的出路。
二、研究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本身需要一种平民情怀。
研究工作的展开必须是以研究对象为基础的。那么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就必须以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为研究重点,否则“三农”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解决“三农”问题更是无稽之谈。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本身决定了研究工作需要一种平民情怀。
但是在这些“三农”声音中也并非都是真正来自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有的研究甚至只是“书斋”里的产物。“我们谈三农问题,往往着眼于物质层面,却忽略了精神、心灵的问题,这其实是更带根本性,也是更难解决的。”(钱理群《这本书竟是如此沉重》载《读书》2006年第8期)。钱理群说的也就是需要一种情怀,深入到人的内心。与农民做心灵的沟通。
温铁军曾在一篇《我是用脚做学问的人》的文章里写:“我还想告诉网友们一点儿情况,我是个用脚做学问的人,因此我不规范,我比较注重实际。这些年老天爷照顾我,让我有机会既去了发达国家,又去了发展中国家,广泛跟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交流。……我回来以后就写研究报告,和一般我们的报刊杂志上的东西差别很大,那是实际调查的结果。”
中国的“三农”研究不同于别的学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现实意义,和它的朴素性。只有埋头做调查,扎扎实实地去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多在基层搞实验,试点。这样才会有收获。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范围大,问题多。想得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光靠书本、理论、设想是不行的,必须深入其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温铁军在文中也写道:“但是我特别希望我们年轻人混出文凭以后,别走这条路,老老实实地接触点儿实际,如果要研究农村问题,就好好下下乡,接触接触农民,而且别到一个地方节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最好的办法是多去几个地方,既看看发达地区,又看看欠发达地区,当你积累了十个村的案例以后,你大概就有了说话的资格了,”他还呼吁:“我希望大家能够低首下心向基层学习。”正是有这样的平民情怀,才成就了他的成就。
做“三农”研究没有下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习惯是不行。中国长久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占据了农民的大脑。没有平民姿态和情怀,是看不出农民真正的心思的。在他们固有的观念里,已经很明确地做出了判断,什么样的话该对什么样的人说。也就是不同人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没有走进群众的经历,是不会得到真正的信息。说到底,研究“三农”问题就必须有一种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勇气和能力。这种勇气和能力的源泉就是一种平民情怀。
中国“三农”问题千头万绪,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每个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自己的工作。用一种平民情怀和姿态走进“三农”,为“三农”问题找到合理、科学、高效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