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船供商破产引发信用危机,新加坡燃料油市场寒风瑟瑟


OW Bunker破产风波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法律和保险业人士在年关时分有的忙了。


 

下面翻译路透新加坡饶衍忠大哥的一篇强文,让大家对新加坡石油市场近期的信任危机和亏损风险有个心理准备。饶大哥应该算是新加坡石油圈中类似“长春国贸”这样的业内消息灵通人士(不知道他是否喜欢这个类比:)


 

跨国船供贸易主力OW Bunker猝然倒下,对新加坡燃料油和船供油市场的冲击可能不亚于当年的雷曼兄弟危机。


 

眼下新加坡船供市场可比“双十一”的物流还混乱。船东奔忙寻找供应商,病急乱投医;卖家则不为所动,收到预付款才愿意江湖救急。一系列上下游合作伙伴也纷纷“躺枪”,这是招谁惹谁了?更可怕的是心有余悸下的信任危机可能将持续很长时间,信贷紧缩将使本已萧瑟的新加坡燃料油市场雪上加霜。


 

与几个月前我们频繁讨论的中国企业信贷紧缩一样,OW的轰然破产令新加坡市场也陷入信用危机。石油贸易巨头和投行们已经开始不接受信用证之外的业务授信,对每一个新加坡油品市场参与者来说交易成本全面上升,这找谁说理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OW骤然破产,诸多贸易伙伴叫苦不迭,包括其上游燃料油供应商、为其融资的银行以及下游的分销商伙伴。今年年景本就已经很差,算是个歉收之年,谁曾想年底还有这么一出,不少公司原本估摸着也就上千万美金的收益,现在可能就一年全白忙活了。


 

OW历史悠久又声誉不错,早在1980年即开始营运,在29个国家设有分支,包括全球核心的船供油中心——新加坡、鹿特丹以及Fujairah。OW年业务量达到2500-3000万吨,相当于全球约2亿吨市场的超过10%,是与World Fuel并列的全球量大船供油商之一。其新加坡子公司——OW Bunker远东和DOT的年运营量达到360万吨,占新加坡船供市场10%份额。2013年位居新加坡船供油商第13位。


 

也正因为如此,谁不会给这样的公司行个方便、合作愉快呢?据报道,和OW合作甚密的大型供应商主要包括中石油、BP、兴隆(Hin Leong),还有不少小型贸易商诸如土耳其OPET、韩国SK能源以及Glencore旗下的Chemoil等。此外排名新加坡船供油商第二、第三、第七以及第十六的Sentek Marine,Transocean、Tank Oil以及Searights也都与OW有频繁的生意往来。


 

据路透社估计,此次受OW破产风波影响的贸易伙伴合计损失高达5亿美金,各家平均损失在1000-4000万美金,大概相当于1-3船MR船货价值。其中新加坡兴隆已经就130万美金的一单贸易起诉了OW新加坡。据闻某欧洲银行可能也因OW事件而出现1亿美金的亏损。


 

这么巨大的损失对各家来说,即使在丰年也是晴天霹雳,更何况是在荒年?还是在岁末,连翻盘的时间都所剩无几了。


 

所幸多数玩家有望从信用保险中获得最高70%的赔偿,但即使是不足1000万美金的损失也足以让一年白辛苦一场了。


 

新加坡燃料油市场寒风萧瑟


 

新加坡燃料油期货和纸货市场今年以来格外萧瑟,传统的三大核心市场——船供、中国地炼原料和日本发电燃料市场无一给力。加上投行受监管影响退出游戏,下半年油价又一路狂挫,年末的新加坡燃料油市场寒风萧瑟。从普氏新加坡掉期交易窗口来看,今年前10个月的月交易量已经从2012年的445万吨萎缩25%至238万吨。


 

在OW破产之前,市场还一度奢望出现周期性反弹,认为油价有望见底,12月市场活跃度可能回升。贸易商下手了超过520万吨的西方套利货,是1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新加坡也进口高达400万吨燃料油,准备年终最后一搏。


 

但就在大家盼望的曙光出现之前,却等来了OW的坏消息。

如果喜欢我们原创的事件和政策解读文章,欢迎在微信平台查找并添加“中国能源观察”或“ICIS_China_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