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只是说黄金剧减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是黄金的产量剧减?还是黄金的储备剧减?亦或是黄金在使用中的发生量剧减呢?其实我国从未使用过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也没有黄金大量外流的记载,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证据来推测中国以前曾经有过黄金储备剧减的时代。我国古代黄金一般都是用做装饰或作为有价保值的贵重物品进行储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间,根本无从考证数量。
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和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出现过,而西汉是有记载的黄金使用最多的时代。那时黄金一般被做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每斤约值一万钱,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发生量相当的大。此处一斤万钱仅为大致比价,实际价格是以当年各郡守(两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级的吧)所治理的郡县内十月份的平价黄金为标准换算的。因此每年的价格应该有所波动,而且各地的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货币并不含黄金,这只不过是银锡的合金,很快就贬值废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时期,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币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间的黄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以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算,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就可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有记载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达七十万斤之多,虽然我对这个数字存有疑虑,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作为自东汉开始民间黄金使用量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自东汉起,我国就停止了将黄金作为机制货币的使用,这是为什么以后各时期的黄金使用量都没有西汉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种贵金属白银,开始在东汉以货币的形式流通。这使得在赏赐功臣或贿赂权贵时,黄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类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自东汉起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时常的战乱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都严重影响了黄金的开采,这也是此段时期黄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使用量的减少是指大规模的使用减少了,而民间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没有间断过。
黄金的低迷状况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稳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国力使黄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强。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于唐朝实行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因此黄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银也已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不过使用范围很狭窄,使用量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金、银、钱相互之间的兑换就必不可少,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而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就是金银铺。
两宋时期,白银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使用量进一步的增大,商品也开始出现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元朝则全面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而此段时期黄金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变动。
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朝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到英宗正统年间,明政府对这种状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由于在法律上允许了银的使用,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此时铜钱仍为辅币。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白银的普遍使用,黄金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范围,主要作为贮藏和装饰用了。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且银钱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此时的各种交易中,已经极难再见到黄金的影子了。
我在最后再提醒大家一句,我国古代的黄金冶炼技术相当的纯熟,金在指货币时一般说的就是黄金,而并非是铜。金银天然是地下的矿物,是金属。而货币是什么?货币是由政府法律规定强制使用,可充当交易的媒介、价值的标准、记帐的单位及延期支付的工具。所以金银只不过是人们后来当作货币的一种工具罢了。而且金银也并非是自冶炼出就成为了货币。黄金早在商周就被发现,但是由于开采量极少,只是作为少量青铜器上的装饰点缀罢了。那时记载中所说的赐金多少里的金指并不是黄金,而是青铜。这也是很多人把后期的黄金当作青铜的原因吧。黄金是到了战国时期才真正进入了货币的角色。此时白银也出现了,虽然有出土银质的钱币,但是并没有任何的记载有说当时白银被作为货币流通。秦朝时法律还明文规定白银不能作为货币使用。白银真正进入货币角色是到了东汉才得以实现,这我上文已有所说明。
我也说过,我国从未实行过黄金本位的币制,在明朝以前都是钱帛本位制,所以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非是黄金储备量的短缺,货币是否流通与黄金更是没有关系,而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货币制度息息相关的。王莽时期政治体制混乱,货币制度更是乱到了极点。他进行过四次币制改革,先后铸造货币达三十七种之多,这种情况在中国货币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了。当时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币值太大,如前面我说过的一刀平五千,还有一刀平两千等。另外在第三次币制改革中推行的宝货制,发行货币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铜货)二十八品,更加大了币值差异的扩大。如里面的大布黄千一枚重二十四铢,即等于小泉钱重量的二十四倍,价值却等于一千枚小泉,铸利在四十倍以上。如此巨大的利益定然使人挺而走险私自铸造大额货币,这也加剧了当时的通货膨胀。比如当时米价高至每石一万钱,甚至黄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这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也因此才出现一物易物的情况。
汉光武帝刘秀重新统一国家后,沿用了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时所推出的货泉,而且还铸造了新的货泉,所以这并非是屡次的重新发布货币。不过这使得王莽时期货币混乱的贻害仍然没有消除,再加上建国初期社会的混乱,豪强并行,生产力得不到恢复,经济发展缓慢,所以人们仍然出现物物交换的局面。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缓和阶级矛盾,刘秀下令释放奴婢,抑制豪强的掠夺,与民生息,崇尚节俭,再经过了一段时期的修养之后,才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到了公元40年,也就是东汉建武十六年,刘秀重铸五铢钱,世称“建武五铢”或“东汉五铢”。此次铸钱形制规范,字文精整美观,在东汉使用时间极长,同时也彻底扭转了当时人们以物换物的状况。
在收藏家来看,一刀平五千确实是钱币中的极品。王莽把黄金错在钱币上,真是种独特的创举,这种金错刀被泉家誉为“钱绝”实不为过。“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这两句也为此钱增色不少。
错金技术也称金镶嵌技术,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工艺,早在战国墓葬中就已发现有错金制品。所谓错金,就是在器物上首先镌刻出阴纹图案或文字,再将金丝或金片镶嵌在阴纹之内,经修整磨平等工序,达到器物表面呈现美丽辉煌的金色图案或文字。错金常与错银相给合,在同一器物上按图案或文字的不同要求,分别镶嵌金银丝片,以得到由黄金和白银组成的图案、文字,这又统称金银错。
浅谈中国金银文化的发展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