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托普创始人宋如华跑到成都附近的郫县红光镇。他在这里选中了一片100亩大小的庄稼地,竖起一块“西部软件园”的木牌子。这个地方在“大跃进”时就闻名全国,是四川省第一个“亩产超千斤”的“放卫星公社”。1958 年,毛泽东曾亲临视察,红光镇一时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就这样,在将近40 年之后,“绍兴师爷”宋如华在红光镇又放出了一颗“大卫星”。
恐怕连宋如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庄稼地放出的这颗“卫星”居然如此光芒耀眼。就在托普开了一个小型的新闻发布会后,热烈的掌声就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
当时,全国各省市正在掀起一个信息化建设的高潮,1997年年初,四川省将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第一产业”,然而各市县却罕有拿得出手的项目。宋如华的“西部软件园”一宣布,顿时就让人眼睛一亮——软件公司的集群、产业化的发展理念、“西部”概念的提升——哪里去找一个更让人兴奋的宏伟概念呢?地方政府一下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1997 年6 月,四川省省委书记和省长一起考察托普。当被问及有什么要求时,宋如华提出,希望有机会上市,实现直接融资。
在1997 年前后,上海、深圳两大股市的上市指标基本上都为国有企业所垄断,民营企业要想直接上市近乎天方夜谭,但可以借壳上市。在省长的亲自牵线下,一个“壳资源”很快被找到了,它是四川省自贡市的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长征)。
托普收购川长征,最终成为一幕高潮迭起、充满了血腥气息的资本大戏。宋如华自此彻底转型,从实业家变成了资本大玩家。
托普收购川长征,按照公告内容,它需支付1亿左右的现金。然而当时,宋如华手中除了“西部软件园”一块招牌之外,根本拿不出钱。在这个过程中,这位“绍兴师爷”空手道才干,让人望其项背。他时而宣布广西一家上市公司将购买“西部软件园”的品牌,暗示将在四川省外选择“壳资源”;时而又召开记者招待会表示将单方面退出重组;过不久他又刊登“澄清声明”,宣布一切尚在商议中。
托普的“进退摇摆”,让四川的官员们左右为难。此次收购从一开始就被高调地宣传为“民营高科技企业重组老牌国有企业的重大改革”,如果托普真的半途退出,无疑会让各级官员非常难堪。于是,尽管官员们对宋如华“师爷式的狡黠”非常愤怒,可是也只好陪他咬牙往前冲。四川省及自贡市两级主要领导人分头到中国证监会“做工作”,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托普受让川长征近50%的国家股,需支付1个多亿。其中近8 000万,是川长征高价购买了托普的股份;其余近3 000 万,则由自贡市国资局借给川长征使用。也就是说,宋如华没有从口袋里掏出一分钱,就凭空得到了一家上市公司。
借壳“川长征”,让宋如华在资本市场上暴得大名。“绍兴师爷”宋如华进退诡异,设计机巧,几乎是牵着官员们的鼻子走。多年后,他得意地回忆说:“我这叫掌握主动,步步为营,造成既成事实,叫对方没有退路。”不过,商业上的任何得失都有报应,宋如华在此役中所表现出来的处心积虑和欺骗,让先前那些无比信任他的四川官员们颇为寒心。等到后来,托普陷入危机的时候,四川全境再也没有人肯出面,为他伸出援手。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