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从18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将下调,其中汽油下调300元/吨,柴油下调290元/吨,折合每升下调93#汽油0.23元、0#柴油0.25元。此次下调后,成品油价格已累计“六连跌”。
其一,攻击俄罗斯、伊朗等资源类大国。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欧美交恶,在使尽各种制裁方式都无效的情况下,美国就极想通过各种手段,对不顺从自己的国家进行打击,而石油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威力的经济打击手段之一。如果通过对石油价格的操控,达到打击相关国家的目的,使对方国家经济陷入停滞,失业率上升,那么政权就有可能更迭。
其二,中、欧经济复苏乏力,使得对石油的需求骤降,压低了石油的价格。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过程中,PPI、CPI均在不断回落,未来经济增速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欧洲经济的不稳定性实在太大,本来欧洲经济整体上已步入复苏通道。可是,仅仅几个月时间,欧洲经济又进入灰暗状态,失去了复苏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其三,美国经济要复苏,美元指数就必须保持强势。而美元保持强势,与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只能步入暴跌的通道中。试想,如果美元指数一直走弱,海外资金都不愿意持有美元或流入美国本土,那美国的经济和就业率靠什么来支撑呢?打压石油价格除了,降低美国国内核心通胀率,提振美国经济外,更关键的是要吸引海外资本来美国投资。
站在中国的角度分析,油价持续下跌,从总体上来看,弊大于利。中国一方面应该趁此契机把庞大的外汇储备降下来,另一方面要加快步伐,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那么通缩会给中国经济复苏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
首先,当一轮通缩过后可能会出现新一轮通胀。PPI中国9月份录得按年下跌1.8%,第31个月负增长,中国PPI长期连续为负,会造成企业商品买不出去,或者价格被压得很低,就像当前钢材买出了白菜价格,使企业无利可图或者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很多企业要么停产,要么关门歇业,最终产能过剩会逐步生产不足,那么在长期通缩过后,很可能发生严重的通胀。
此外,短期来看,油价下跌或许对中国影响不是很大,甚至会有一定好处。但是,随着这样的“利好”逐步淡去,等待中国的可能石油价格的强劲反弹,这又是严重的输入型通胀了,加上本国货币严重超发,未来两三年时间内,是否出现新一轮通胀,实在不好讲。
再者,美元走强,以石油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同时中国也面临通缩现象,而现在国内的资产泡沫又呈现拐点周期内,那么大量游资离开中国,特别是泡沫很大的一二城市楼市已大势所趋。所以全球经济通胀,会使中国房地产泡沫加速破裂,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虽然央行、银监会希望刚需入市,以达到房地产软着陆的目的,但是金融风险或将很难避免。
最后,通货紧缩让决策层左右为难,一方面如果重启2008年那种全面宽松的政策,无疑是自寻死路,而且这样不仅带来严重的后遗症,还会这样的剌激效果很快消失,更大的灾难来临。另一方面如果继续紧缩下去,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因为支撑经济的实体经济不振,结构转型将效果不彰。
在此情况下,决策层只能不断采取类似定向降准、再贷款、PSL(抵押补充贷款)、SLF(常备借贷便利)等数量型调控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入性,但是这样微剌激的效果能否真正阻止经济下滑,还充满变数。所以面对通缩来袭,中央政府是宽松也不是,紧缩也不是,只能采取保守“定向”疗法。但现在看来,这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并不明紧显,预计未来数月经济仍将下滑。
从表面上看,石油价格六连跌,对于我国企业和个人是件好事情,但是石油价格的连续下跌,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全球乃至中国经济的需求严重不足,当我国经济正步入通缩周期,而当通缩经历较长周期时,会引发隐性的下一轮通胀、资产泡沫的破裂、决策层在调控货币方面的左右为艰。总之,适度通胀对经济有利,而步入通缩周期,对于下行中经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