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就要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目光,也引发了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次会议被称为判断中国改革走向的风向标。盘点境外媒体报道,反腐制度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聚焦的重点。(10月19日《人民网》)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一是政治上的持续反腐和整顿吏治,让公权力和权力者真正戒慎恐惧,一些悬而未决而让公众充满挫折感的官员不良作风得到遏制。三公消费的紊乱现象现在变得节制规矩起来,官员言行变得谨慎,公务员工资福利变得公开透明,公权力和权力者对于公民权利敬畏起来,对公众监督开始忌惮。二是经济上开始适应强改革调结构和保民生的新常态,各地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变得越来越少,烧钱买增长的不良发展模式(依赖楼市、破坏环境、过程产能、无度借债等)开始改变。三是对于民生权利和民生工程的重视开始强化,强征良田、粗暴截访等现象减少,各级党政执行中央惠民生工程的执行力在加强。
十八届四中全会,给人们以更多期待。由于全会早就设计了依法治国的主题,公众希望这次全会能在总结前段时期强力反腐、整顿官场(员)作风的基础上,将这种党纪政纪的强力执行升华为常态化的制度监管并纳入持久法治化轨道,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宪法的条文,很容易识记和理解,但应落实到执政党一以贯之的决策与执行中去,才是应有之义。因而,宪法的精神所在,不仅是执政党、公权力和权力者、舆论场和民间的逻辑表述,而是让各主体言与行的平衡,是每个公民都能用心去体味的权利实现。故而,依宪治国绝非修辞上的理想主义,也非逻辑上的乌托邦,而是必须让权力者驯服让权利人信服的现实保障。
因而,依法治国必先依宪治国。只有让各级党委、政府洞悉遵守宪法的绝对重要性,依法治国的实践才不至于走偏,不会为权力异化,从而把握到依法治国的真谛。
用一形象的比喻,把权力锁在制度的笼子里,的确折射着依法治国治政的精髓。但制度的笼子要变得坚实,而不会被恣肆的权力欲望冲破,一是要靠根本大法的夯基固本,二是要靠法制的系统化完备以及法治精神的周延覆盖。否则,缺乏宪法精神和系统法制和法治实施的支撑,制度的笼子也会有短板,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正因为如此,举国皆对四中全会充满愿景。人们看到了执政党肃贪治官的利剑出鞘,公众也洞悉执政党依法治国的决心,以四中全会为契机,执政党应该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上大有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元化民意的语境下,国民权利意识对依法治国有着更大更强的诉求。就此而言,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和民意诉求是同频共振的。也可以说,主流民意会坚决拥护党的全会精神,这是执政党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的民意基础。
依法治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再难也要有所作为。这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执政为民的现实要求。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已成惯性沉疴的官场“四风”难以根除,但是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只要执政党敢动真格,什么样的“风”都可以刹住,好的制度就能释放出让人满意的惠政善果。
经历强力反腐和整顿“四风”之后,依法治国当是水到渠成的国家治理“升级版”。也就是说,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主题,应该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常态。这是国之大计也是民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