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再陷衰退下 靠什么驱动全球经济


 德国四大经济研究所10月9日在柏林联合发布秋季经济报告,调低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按照最新预测,德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3%,低于四大经济研究所在春季报告中预计的1.9%;2015年德国经济预计增长1.2%,低于此前预测的2.0%。
报告认为,德国经济受到国际和国内环境双重影响。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欧元区经济持续疲软,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伊拉克等地的军事冲突等因素都打击了德国出口和企业投资意愿。
报告说,国内方面,德国新政府降低退休年龄、设定全国最低工资标准等经济政策阻碍了经济增长。另外,德国政府也没有充分利用财政盈余刺激投资。
当天早些时候,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德国8月出口额环比下降5.8%,创2009年1月以来最大跌幅。最近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表明,德国经济在经历第二季度衰退后增长乏力。
德国四大经济研究所包括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哈雷经济研究所和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经济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每年春季和秋季联合发布经济预测报告,盘点和预测德国经济状况。其报告对德国政府的经济预期及经济政策产生影响。
 
要么维持低增长现状,要么制定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加快增长
世界经济:“新平庸”还是“新势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7日在其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IMF总裁拉加德近期表示,世界经济正面临拐点:要么一直维持低增长现状进入“新平庸”时代;要么制定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加快增长获得“新势头”。
报告指出,世界经济面临的短期风险包括地缘政治局势恶化,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中期风险则包括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潜在增速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和日本还可能出现长期停滞。
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朗夏尔表示,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世界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IMF表示,尽管发达经济体实施了持续低利率货币政策,但并没有带来强劲需求。据IMF统计,2003年~2008年间,全球平均潜在增长率接近4.5%,2010年~2013年间降至约3%~3.5%,而2014年~2018年间可能会更低。
IMF秘书长林建海表示,在没有重大技术和生产率突破的情况下,潜在增长率会降低。而劳动参与率常常在危机中大幅降低,危机过后也很难恢复到之前水平。
布朗夏尔表示,虽然宽松货币政策不是刺激经济复苏的万全之策,但发达经济体应避免过早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持经济复苏。新兴经济体需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推动结构性改革。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中国今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7.4%和7.1%。布朗夏尔说,从全世界来看,中国经济仍是高速增长,即使未来出现减速,也是健康的增长。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得益于政府对基础设施高投资、对中小企业和保障房建设支持以及出口好转,而信贷放缓导致投资减速,以及房地产市场降温,将使中国经济在明年进一步放缓。
 
专家看好中国对外投资前景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专家预计,照此增长趋势,中国有望在2015年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未来中国海外存量资产,将不再只是美国国债,而变成更多的企业资产。考虑到中国拥有的庞大可投资额度,这种趋势将可能重塑世界贸易格局。
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松表示,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向附加值链条上端移动的先决条件,是促进经济取得更大成绩的重要因素。历史上无数案例证明,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国正越来越多地从以大宗商品为导向的对外投资模式中走出来,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繁荣。
关于中国对外投资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埃里克松说,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下滑通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尽管短期不能改变这一现状,但从长期来看,有望成为全球增长主要驱动力。
此外,尽管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22.8%,但中国对欧投资下滑了15.4%。埃里克松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疲软、复苏乏力造成的。但长期来看,中国在欧投资将会继续上升,增长的幅度和速度取决于欧洲和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进程是否能让彼此经济更好地融合。
统计显示,2014年1~8月中国对欧盟投资猛增257.1%,这表明,中企对欧投资依然呈现稳定上升势头。美国荣鼎咨询公司的报告预计,如果欧洲维持上个10年吸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约25%的趋势,2020年前欧洲将从中国累计获得2500亿至5000亿美元的新增对外投资。
埃里克松还表示,中国公司在欧投资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企业对在西方市场投资还不熟悉,对并购交易和绿地投资操作经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