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植专访:一个证据说一段历史


 叶植专访:一个证据说一段历史

 

 

  本报记者朱月皎文/

  走进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历史学会理事、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叶植的书房时,书桌上肆意平躺、堆积如山的古典名著、考古丛书、学术期刊……电脑中探访古寨的考古照片让人更好地理解了这位几乎走遍襄阳乡镇的学者口中一个证据说一段历史的深意。

  推广田野考古法

  今年51岁的叶植出生于麻城的一个小乡村,好学与钻研让他顺利考上了武汉大学,成为村里稀有的名牌大学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学专业很枯燥,但在叶植看来,古墓、古碑的探秘,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都深深吸引着他。

  1982年,叶植被调入原襄樊市博物馆工作。在博物馆工作的20多年间,他不仅推广了田野考古+野外保护的考古方法,还多次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文物普查活动,带领考古队,摸清了襄阳的文物家底,将襄阳所有的文物点收录在了由其主编的200多万字的著作《襄樊市文物普查史迹实录》中,为襄阳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成为我市文物普查首席专家。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襄宜公路汉晋墓地的考古发掘和老河口安岗战国墓考古发掘等十多个考古发掘项目。如今,他已在各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襄樊的历史地位及其变化》《襄樊市、谷城县馆藏表铜器》《刘表墓补正20多篇,在本地报纸上发表论文性文章《解析太平寨》《中韩两襄阳同名同俗新解》等十多篇。

  采访时,叶植谦虚幽默地说:我不是高富帅,也不是襄阳文化名人,充其量是一个略懂历史和考古的屌丝,如今的这些研究成果,算是一种屌丝逆袭吧!

  用实证还原历史

  在研究中,叶植很少上百度、谷歌去查找,他更多选择知网、图书馆等提供更为确切史料的地方。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想法,收集文献,论证观点。无论是前辈提出、论证过的观点还是尚待研究的选题,叶植都要亲身实践,坚持用证据说话,绝不照搬照套。

  南漳东巩太平寨即通常所说的卧牛山寨,近年来被一些人称为亚洲第一大寨和最古老的山寨。对于太平寨的周长,说法一直多样,见于报道的多为6000米以上、4183米,当地干部向叶植介绍的则为3500米,但三次上寨的叶植发现,这些数据与他步测的结果都不相符,为了给太平寨周长一个真实的定义,较真的他带着人对山寨周长进行了重新丈量,最后确定寨墙的实际长度约2500米,与他在荆棘丛中发现的碑文上记载的寨墙周长七里有零相符。在探访南漳古山寨群中,叶植经常要爬到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山顶,险峻的山势容不得他有一丝闪失。在一次探访薛坪镇的一处古山寨时,他的手机不慎掉到山下,和队友失去联系,找不到下山的路,差点回不来。

  此次南漳文物普查虽然艰苦,但南漳古山寨群最终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引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增加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吸引了多家外地客商到南漳踏访、投资,带来了经济效益,这让我很欣慰。叶植说。

  从楚史到地方史

  2009年,叶植进入当时的襄樊学院,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楚史转向对汉水中游地区古文化、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先后独立承担完成了《湖北省郧县西峰汉墓群的考古发掘》《襄樊市三国文化研究》《襄阳市襄阳城的变迁研究》等课题。之所以转型,叶植表示,楚史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研究必然要细化。大部分人只知道襄阳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但到底襄阳如何悠久很多人并不清楚,且襄阳有很多历史典故存在误传的状况。探索城市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传说,有助于襄阳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使襄阳人具有归属感和骄傲感;发掘本地的书院、故居、祠堂等,唤醒人们对古文物与古文化的保护意识;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结合,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除了个人埋头研究,他还多次登上汉江讲坛,将已研究论证的有关襄阳的历史故事、变迁发展等研究成果与市民分享,让市民了解真正的古襄阳、古文化。

(潘世东转载于拾穗者刘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