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红高梁


时候村庄的周围种满了红高粱,秋天成熟的季节,远远地看去,天地相连处,一片火红的海洋。这在那个年代是农村最壮观的风景。可这个壮观被莫言抢去了,而张艺谋又把它搬上了银幕。银幕上的红高粱传遍了全球。要不是晚几年出生,去瑞典领诺奖的不一定是莫言。这话说的没了普,不知天高地厚!可是那影片里的红高粱真真的没俺庄上的喜人儿。

好多年不见红高粱了,不是不去农村走动,而是现在的农村压根就不种高粱了。所能见到与红高粱有关的,也就是超市里用玻璃盒子装着的高粱面,还有杂货铺子上摆着挂着的、用脱去米粒的高粱穗子扎成的笤帚,偶尔能看到珍奇稀有门店悬着的小框盘。这些精秀、价格不菲的框框盘盘,就是用高粱穗与高粱秸之间那段最细的叫做“亭子”的部分编制而成。莫言得奖后,这样的艺术品可涨价吗?

红高粱与莫言有了那样的瓜葛,好像它很伟大似的;其实,红高粱的命运很可怜,它只配生长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我知道那时候莫言为什么要写它了,因为它全身都是宝。米可以裹腹,脱了米的缨子扎起来能扫地,亭子用来编篮子、框子、锅盖、蒸馏的篦子等。和米一样重要的,是它的秸秆。高粱秸是盖房子的主要材料。它足有3米长,扎成靶子一排排的使用。房顶、内墙全靠它。连房墙都磊不起的人家,整个房子就只有用高粱秸了,然后在房顶盖上干草防雨,在外墙糊上泥巴挡风。这,就是一座全家居住的房子。

七十年代中后期,唐山地震,全国人恐慌,家家户户都搭起了防震棚,无疑,高粱秸身价猛升,原野上的秋天更加火红了。

小时候,高粱米做出的腊八粥格外的好吃,那个清香是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有意会了。前天礼拜天逛超市,没瞅到高粱米,买了高粱面回来,还没想好做法。想,那时的腊八粥好吃,不全因了高粱米,还因了腊八“节”多加了油水。可那油花儿变成了现在的油腻,与油腻关联的食物不再是今人的恋想。

现在的孩子知道腊八肉,不知有腊八粥。现在农村的庄上盖房子,都用钢筋混凝土了,盖的是带层的楼。唯不见红高粱,都说因产量低没人种了。我想是没了需求的缘故吧。

红高粱成了莫言个人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更成了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成了我们以后不再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