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油期货发展前景解析


 

深读石油·高端话改革
金融游戏,还是战略举措
中国原油期货发展前景解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4-01-03 09:49 ]
 
 
 

  编者按:

  随着能源及金融领域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我国建立原油期货市场的条件将逐渐成熟。虽然蓄势待发,但国内原油期货能否运行良好、是否意味着中国将成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主导者及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争论,依然不绝于耳。中国原油期货能否如人们企盼的那样,成为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的有力武器,有待时间的检验。

  起步阶段(1993年之前)

  北京石油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等期货交易所纷纷建立。交易品种多样,包括大庆原油、90号汽油、0号柴油、250号燃料油。市场发展不规范。

  整顿阶段(1993年至2001年)

  《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1993年)、《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1年)等整顿政策出台,期货交易所、经纪公司及交易品种和数量大幅减少。

  规范阶段(2001年至今)

  目前,我国有三大期货交易所,分别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交易品种包括180CST燃料油(2004年,上海)、石油沥青(2013年,上海)。

  2013年11月13日,经营业务包括组织原油、天然气、石化产品等能源类衍生品上市交易在内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落户上海自贸区;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指出,上海自贸区要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领域改革试点。中国原油期货已然近在眼前。


 本期嘉宾 庞昌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柳钦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炜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是否具有国际吸引力——

  庞昌伟:目前,中东出口亚洲的原油价格存在溢价,即中东原油出口国对所销售的相同品质的原油,针对亚洲实行高于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价格。

  2012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4.76亿吨,高于日本的2.18亿吨。随着中国对中东原油进口量的水涨船高,中东原油的亚洲溢价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建立原油期货市场,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亚洲溢价产生平抑作用。同时,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东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原油定价标杆,这将对保障亚太能源安全起到极为重要的平衡作用。

  从外部环境来说,原油期货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应该是一个适应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举措。随着页岩气开发技术在石油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美国国内原油产量激增,其原油对外依存度也已大幅降至50%以下。根据我们的研究,到2020年左右,美国原油自给率将达到70%以上;到2022年,美国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这也是美国奥巴马政府能源战略转型的主要特点。

  美国原油自给率的提升,影响着全世界的油气流向。在供给端,2013年10月,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宣布,将通过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原油管道(ESPO)支线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供应。2020年以后,ESPO将达到设计输油量的峰值8000万吨,即3000万吨出口中国,5000万吨出口东亚其他国家。因此,在加大对亚洲地区的原油供应后,俄罗斯也面临着寻求稳定的ESPO亚洲价格的问题。那么,中国完全有可能把Rosneft和Transneft吸引到上海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挂牌交易。

  从中东的角度来看,随着东亚成为与北美、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区之一,海湾国家特别是沙特阿拉伯非常重视同中国的合作。2001年“9·11事件”以来,沙特一直积极寻求同中国的合作机会,与中国石油企业共建炼油厂和原油油库;在对美出口下降后,计划在2005年后每年向中国出口5000万吨原油。可以说,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国家非常重视与东亚、南亚,特别是中国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因此,未来中东国家在上海原油期货市场与中国展开原油期货定价方面的深度合作,也具有极大的可能性。这将有利于国际油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波动区间,使包括布伦特价格和迪拜价格在内的国际油价逐渐接近美国WTI油价,阻止目前的背离走势。

  在消费端,中日韩是亚洲最重要的石油进口国,而日韩两国的原油进口量之和低于中国,所以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日本和韩国。因此,由于显著的地缘政治优势和中国快速提升的影响力,上海原油期货将逐渐取代新加坡和东京,成为亚洲原油定价中心。

  陈柳钦:目前,俄罗斯的原油管道已通过黑河连到国内,所以上海原油期货可以考虑加入俄罗斯原油。而这也将对同样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韩国、日本产生吸引力。

  实际上,我们应在原油期货这个问题上加强中俄合作,主要基于三点,即两国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能源战略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地缘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当然,中俄合作也存在着复杂因素:一是“石油外交”攻势强烈导致俄罗斯能源政策不稳定。二是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投资贸易中依然处于劣势地位,往往受制于发达国家,在对俄罗斯的石油合作价格上自然也很被动。三是中国在同俄罗斯的石油合作中还存在着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王炜瀚:真正的市场影响力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而来的,交易规模小的市场都有“影子市场”的性质。

  衍生市场的交易规模是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之和。如果中国不建立柜台交易,不发展场外市场,那么中国原油期货就只能是“影子市场”。再加上目前原油进出口权尚未放开,没有真正意义的现货市场,因此想通过建立原油期货形成“中国价格”,也是难以实现的。

  推出时机的成熟度——

  陈柳钦:我认为,原油期货上市时机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导向日益清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推进石油等领域价格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为下一步推进期货衍生品市场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加快推进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

  第二,期货市场法制和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目前,中国期货市场建立健全了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期货保证金安全存款监控制度、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制度、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制度、分类监管制度、统一开户制度、开户实名制、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与国际成熟期货市场和我国实体经济的要求相对照,目前中国的期货市场还有较大差距。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期货市场法律监管制度将势在必行。

  第三,石油期货市场曾经失败的经验教训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四,上海期货交易所石油期货取得了不菲成就。

  第五,庞大的石油流通量为原油期货交易活跃提供了基础流量。

  基于以上五点,我认为要尽快推出原油期货,事不宜迟。

  王炜瀚:这个问题需要在商品市场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回答。商品市场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只有处在相对低级阶段的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发展较为成熟而又不能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时,更高级的市场才会自然出现。就期货而言,期货市场作为商品市场的高级层次,交易标准化的合约,主要用于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如果超越原油市场的较初级阶段,直接建立较高级的原油期货市场,很显然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目前的问题在于,即便中国是原油市场的第一大买家,国内也必须有成熟的现货交易作基础,中国原油期货市场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在现行体制下,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油现货市场。也就是说,在原油商品所有权转移这一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建立的原油期货市场,一旦运行,就只能成为投机场所。

  大庆原油挂牌的可行性——

  庞昌伟:中国2.1亿吨的原油产量在整个东亚地区首屈一指,在亚洲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中国原油进口增长率稳定在每年7%至8%左右。那么,如何以自产的2.1亿吨原油来平衡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带来的压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形成自己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将是未来上海原油期货市场的战略任务。

  目前,中国进口中东原油的价格要比美国进口的原油价格高15美元/桶至20美元/桶。正如我刚才所说,中国建立原油期货市场势必会对中东原油亚洲溢价产生平抑作用,那么,当亚洲溢价逐渐降低甚至完全消除时,如果有买家要买大庆原油,我们卖吗?这实际上是个资源战略问题,即中国应如何看待自产原油。

  我认为,中国应该把最优质的自产原油用于期货交易,包括塔里木原油、大庆原油、胜利原油等。我们的原油品质良好,最具代表性的大庆原油含硫量低,含蜡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的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原油期货是一种虚拟交易,有对冲基金进行操作和投机,所以期货交易量并不等同于实际现货成交量。布伦特原油的期货交易量与实际成交量之间的比例最高达到100∶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原油期货的金融属性正逐渐增强。

  陈柳钦:我国自产原油尚未作为市场交割标的,这是先天缺陷。

  我们可以以大庆油田或胜利油田所产原油品种作为交割标的。其一,如果将大庆原油作为交割标的,大庆石油运输管道附近就可以建立交割库。如果在国内上市的交割标的物是境外盛产品种,在国内交割就会成问题,国家对其出入库的管理也会比较困难。

  其二,我们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在国内原油期货的基准油品种选择上应当兼具本土化和国际性的特征。目前,布伦特原油的年产量为2000多万吨,而大庆油田近几年的年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左右。在产量及未来开采的可持续性方面,大庆原油的条件均好于布伦特原油。

  王炜瀚:交易油种并不是原油期货的核心问题。任何油种都能成为期货交易标的,但就目前而言,这仅在金融游戏层面有意义。(记者 王源采访)

 新闻分析

  美国退出QE≠油价下跌 
 
   英国《电讯报》刊文,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E)可能对未来油价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尽管美联储宣布“结束QE”,但是文章认为,这一决策短时间内难以见效。

  今年1月起,美联储虚拟货币规模将从每月85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尽管如此,美国每年仍可保持9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扩张量。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向世界宣布:“在失业率跌至6.5%或以下之前,美国的基准利率都将保持在零左右。”所以,美国货币政策仍处于极度宽松的状态,只是较此前程度有所降低。

  有猜测认为,QE终结将使油价相应降低。如果虚拟货币减少,那么美元强势走高,石油以美元定价,也就意味着原油价格下跌。

  然而, 文章认为,2014年油价不会下跌。2011年,布伦特平均价格为111美元/桶,2012年是112美元/桶,2013年是108美元/桶,2014年油价预计仍是三位数。

  这个观点是有依据的。美国经济咨询局(Conference Board)数据表明,前瞻性调查数据指数上涨0.8%,表明美国经济正在复苏。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初步数据显示,美国2013年12月第一周的原油消费量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13%,达到2008年4月的最高水平。

  如此看来,需求势头主导油价走高的逻辑就更为清晰。西方世界石油消费量有所增长,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势头良好。

  从全球能源供应市场来看,美国退出QE也不意味着油价下跌。包括科威特、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在内的欧佩克成员国近年来相继减产,利比亚去年11月的日产量也仅在22万桶左右,是2011年内战以来最低点。文章对“伊朗重回世界石油市场”也并不持乐观态度。日内瓦协议具有显著的政治意义,但并不会带来波斯湾地区原油的大幅增产。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伊朗原油出口量将增长150万桶/日。而这些产量也仅能满足去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的增加量。

  全球能源消费持续膨胀,每多产一桶原油所花费的资金和资源也水涨船高。过去10年里,对油气资源开发的投资增速迅猛,更高的资本支出却带来较少的能源增产。根据IEA数据,与2000年相比,2012年世界原油供应量每日增长1190万桶,而这其中超过2/3的增长都来自焦油砂、超深水及页岩等非常规范畴。传统原油生产成本为60美元/桶,而非常规原油的成本一般在80美元/桶至100美元/桶,因此对于“页岩油气生产将为全球能源市场带来革命性变化”这一论断也应持谨慎态度。

  随着全球人口螺旋式增长及工业化的普及,人们愈加依赖非常规能源的同时,能源供给也将更为脆弱。(实习记者 原竟格翻译整理) 

 

 
 
  来源: 中国石油报 │ 作者: │ 编辑: 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