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易经》的“说法”


  

陈嘉珉:曾经给我和价值中国网卜一卦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4-1-9/1007850.aspx

    陈老师以技术性的做法给自己在价值中国网的微博经历做了占卜,历时六年多后的重复验证了自己对一个网站的肯定和《易经》的历史弥坚。《易经》我在深圳的时候由于深圳有个八卦岭和当时流传领导者都喜欢《易经》而买了一套《易经》全书,虽然根据当时自己的认知和渴望看完了全书,但是,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就是说,我根本不懂。今天,陈老师以《易经》的方式看待世界万物,又激发了我的兴趣。《四书五经》在学习中,估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领会。《易经》当然要好好看看喽。感谢陈老师!

  今天,我要说的是“现代人”对《易经》的态度。不论如何看待?陈老师从《易经》的角度看待现代事物的方式,我没有办法评论,但是,结果我觉得还是很正确的;换言之,《易经》同样可以解读现代各种事务。时下,我们生活在非封建时代,而是唯物主义时代里,至少是唯物主义国家里。这个西方哲学思想带给我们的是清朝末期之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救国思路和最终的成功。之所以前面会说是“非封建时代”,是因为国人不能简单抛弃三千年封建时代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的封建时代主要思想就是孔孟之道,资中筠老师曾经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封建三千年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如果以历史的长度为评价标准,可以近似地说成是:封建三千年也有其合理的成分,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归结为中国三千年封建时代是因为时代的问题。那么,它的对的成分有哪些呢?特别是如今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曾经的中华文化?它的局限性有哪些?马克思主义与其有什么联系或对抗?陈老师在价值中国网发表类似文章的超级人气,足以说明很多人还是对我们自己的《易经》保留着足够的兴趣。也许是到了归位的时候了。最近,我下了决心花大价钱购买了很多古典文化精装版图书,目的是力求哪怕是现代人为了商业目的而编书,我都希望能够尽可能读到权威的解释我们的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

  三千年的历史不应该轻易“革命”,更不应该轻易否定,它毕竟是我们的的历史,也就是我们的过去。如何看待这些过去,也许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这是、至少是曾经的我们、曾经的伟大,辩证的看待、有益于我们自己、也有益于对人类文化的、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整体看法。现在一些人看待《易经》的错误,不求甚解、哗众取宠。只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够用历史的方法准确的解读现代、启迪现代人。正是《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致知格物,也如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于古代的那些经典,只有深入了解了才能够当成工具来使用。陈老师能够旁若无人的沉浸在研究之中,以《易经》的方式解读我们的身边事物,实属不易。历史总是从单一走向多元;然后从多元聚焦到历史的时代焦点。正像马克奥勒留所说的,不断的重复,只是内容不同。大致相同。

  《易经》大多的单字题目,也显示其博大精深;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易经》几乎不是“书”而是现实的客观的描述,是一种几乎不想描述的描述;因为客观在哪里?为了我们这些后人,它不得不“书写”,以牺牲自己的更伟大。所以,书写本身就是个有的错误,它就变成不是客观的,它不可能准确完整详尽的说明客观的事务,“说”几乎就是废物。所以,陈老师认为翻译不得要领,也许正印证了这样的《易经》本原和其不得已。不被翻译、不能翻译,正是《易经》伟大之处。

    《易经》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在于,《易经》它是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曾经的最高看法,也是中国人对社会和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它是以欧洲为历史、参照世界各国的相关信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总结出哲学的众多科学原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易经》因为历史的局限性,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带有一定的主管臆断;但是,从目前来看,《易经》的这些主观臆断还是有其“第六感觉”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易经》的那些“感觉”和主观臆断其实还是带有其客观道理的。这就像黑格尔的那些著作一样,仍然具有其不可磨灭的“绝对”正确——符合客观规律——只是解说、书写的方式错了而已。

  题外话:现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克里,甚至是国防部长哈格尔都在做着违背《易经》的做法,不停的说。他们依赖的是曾经强大、现在是瘦死的骆驼的美国,奥巴马声嘶力竭的“呐喊”,虽然辞藻很华丽、说法很巧妙、听起来很振奋,其实都是与客观有一定的距离;国务卿克里,则是费尽周折想在中东做点事情,证明自己不仅是个有钱人,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人。他到处游说,希望,也许能够在某些方面游说成功,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他能说,这又算什么?国防部长哈格尔,虽然有些客观,但是由于其地位的问题,他虽然说的不多,但是说味依然很浓。

 草稿 

  张海勤 2014-01-14*00:25于广州PHO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