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与网友交流时说: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
在2011年一个网友这样提问:“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我想问,抑制房价,总理,您还有信心吗?”网友的问题可谓十分犀利。“这件事情真难啊”,温家宝同时也发出了无奈的感叹。他说:有人说我“灰心”了,其实我没有“灰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我们一定会实现调控目标。
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关于房地产调控又说了这样一段话:“出于一种责任感,我最近把从2003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认真地回顾了一下。其实我们在2003年已经提出了6条调控措施,2005年又制定了‘国八条’,2006年又制定了‘国六条’。但是,为什么调控不见成效?群众也在责怪我们,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听了感到十分痛心。我觉得房地产市场关系到财政、金融、土地等各项政策,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涉及到金融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利益,调控的阻力相当之大。”
读完这些话,我最大的感觉是,在利益角逐中,民族得上了经济狂躁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使发展走向歧途,科学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谁比我聪明
………………
国务院要调控房价,调控得了吗?你不是有政策吗,我的对策比你的政策要高明得多,不是有一句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看看谁比谁聪明。这不是典型的狂躁症特征吗?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使人们对钱有着强烈的欲望。当有利益诱惑时,一些人就容易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公平正义踩在脚下,形成利益团体,维护小团体的利益。
抑制房价的第一大阻力,………………………
抑制房价的第二大阻力,………………………。
抑制房价的第三大阻力,……………他们说,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刚性需求决定着房价还会继续上涨。人们对房价上涨有强烈的预期,谁不想去投机呢?我们想一下这个理论:刚性需求不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需求两个条件:一个是有购买欲望,另一个是有购买能力。我们可以算上一笔账:2011年的郑州房价,在全国并不高,但东区已是每平方米17000元,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是1200元。据此可以算一笔账:一个人不吃不喝,干一年活买不了一平方米的房子。人一出生就开始工作,干到60岁,也买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刚性需求在哪里?你的刚性需求卖给谁呢?连房子都买不起,还会在城市定居吗?会有城市化吗?房价居高不下,不正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吗?这么简单的道理,专家们不会不知道。大家可以根据本地的房价、居民的平均收入算笔账,看看需要买房者谁能买得起房子。需要住房者买不起房,谈刚性需求还有意义吗?可为什么要那样说呢?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的一番话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中国现在所拥有的是大量的利益知识分子,为穷人说话无利可图,穷人当然不会有自己的知识分子。”①
……………………
(注评:作者想通过房地产一例说明,过去,我们说是阶级利益,现在我们称是阶层利益。市场经济社会,是阶层利益搏弈的社会。)
项目狂躁症
………………………
是啊,现在政府一提招商引资,有了大项目,兴高采烈,洋洋自得,喜形于色,无比地兴奋!什么土地红线、群众征地拆迁补偿、税收政策、职工最低工资、安全生产等等,都可以为项目让步。土地不能征,租呀,民不告官不究,反正国家也不知道,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也不差我这几亩地,子孙后代没有粮食吃了,还会找着我?群众征地拆迁补偿没有钱,先欠着,别看别的地方因为征地拆迁问题出了人命,那是干部素质不高,没有捂住,真捂不住了,处理几个基层干部不就给群众交待了?地方没有权减免税收政策,不要紧,有的是办法,不行先交后返,不让投资者吃亏不就行了。招商引资不容易,得顾大局,职工工资问题,安全生产问题就不要去查了,建设要紧。
发展为了什么?政府没收到税,群众利益没有保障,但有政绩呀。………………你要是提意见,别怪我不高兴,我可是容易恼怒,不行就撤了你的职。
报载这样一段话:“用经济的眼光分析和理解世界,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角度。这个角度虽然重要,但也只能是众多角度中的一种。绝对经济化的思维方式则把经济当成看世界的唯一视角,用经济分析一切、理解一切、统领一切、代替一切。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就是:只热衷于抓经济,满脑子都是拉投资、上项目,经济以外的其他事情统统变得可有可无、可多可少;GDP是衡量工作好坏最重要的标准,任何事情都要用经济这杆秤称一称;经济手段是实施管理最主要的工具,市场原则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经济利益是各项工作的第一推动力,经济效益是干与不干、干多干少的不二法门。”②我们在市场经济下,有了纯经济化的思维,使我们的民众有了纯利益化的追求。
(注评:如何将经济利益与精神培育相统一,确实是个难题。小平说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我们往往是一手硬了,另一手就用不上力,变软了。)
思维分裂症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二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冲突。这两个冲突,让人们思维分裂,陷入迷茫。这是狂躁症的后遗症。
有一个真实故事可以说明思维分裂,已经渗透到恋爱、家庭、单位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一对未婚男女,经人介绍见面了,两人对对方的印象都很不错,都感觉挺般配的,双方也互留了电话。之后,男方本想主动约女方,迅速进入热恋阶段。正准备打电话,男方转而又想,这女孩的确不错,但见面时她只问了一下工作单位、兴趣爱好等等,唯独没有问他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子、有没有票子。他认为,自己拥有这些,对方却不问,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这明摆着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就决定不再交往。本有希望成为夫妻的美事就因价值观问题被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市场思维对人们思想侵袭的结果。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有了利益思维,可怕的是也用这种思维处理亲情,会不丢掉传统文化。)
冷静一点吧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马克维茨提出:“市场没有心脏和大脑,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自身来纠正这种不平等。”市场的竞争性,会让弱势群体感到无助,社会不公平,会让人们感到失望,在无奈中可能会走向极端。
市场没有大脑,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却影响着人们的大脑。……………家国,国家,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可是,我们已经开始用市场价值原则衡量家庭关系、衡量与单位的关系、衡量与社会的关系,开始提出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市场价值观已经植根到人们的思维之中。集体主义在血液里,市场原则在头脑里,正在激烈地冲突着。………………,所以造成人们的思想处于矛盾之中。
…………………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没有黄头发蓝眼睛,所以群体意识绝对留存在血液里,由爱家庭到爱单位、爱社会、爱祖国的集体主义精神早已成为民族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符号。如果将之抛弃了,我们还是中华民族吗?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职工聊天,………………。如果社会尊重爱国者、敬业者、诚信者、友善者,而不是有钱者、有势者、有权者,相信社会风尚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注评: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捍卫民族文化信仰,是需要认真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