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个清华毕业生找工作,能像这位姓韦的小伙子一样被人八卦出一腔唾沫星子。哪怕他此前处于找不到工作状态,只是帮亲戚卖卖衣服。
事实证明,清华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是新闻、考不上公务员不是新闻、帮人卖衣服不是新闻,但要是应聘去做城管,这新闻可就大了。很多人觉得前面那些状况都不算糟蹋了高材生,做城管,倒是像成了失足青年。
很多人看这条新闻,是从清华生做什么才不会屈才的角度去打量的。小韦是不是“鸿鹄”,另当别论,但你硬要说打口水仗的人们都是“燕雀”,我看倒也未必。关键还是很多人,感觉“清华”与“城管”这两个名词,横竖有些不搭调,怕这小伙子一不小心掉进了淤泥给染脏了身子。
城管到底是清是濯,也不是别人说了算的。这得城管自己做出来看。但从眼下这潭波澜不休的池水看,估计百姓与城管之间,视角反差还是不小。所以,很多人宁愿这小伙子没工作在家待着,也不愿看到他与这拨子人马为伍,怕好端端的一青年给带坏了。
虽然中国古话中有“近朱者赤”的说法,但一棍子把城管队伍都撂到墨池里,似乎有失公允。一些地方的城管,把人民内部矛盾弄出敌我矛盾的架势,并不代表城管队伍里没好人,而是犯了一种叫做“制服综合症”的中国病。很多中国老百姓,一身布衣时,很拎得清东南西北,你要是哪天给他弄套制服给穿上了,立马脸就阔了许多,走路都要迈出个横步来。
制服里有权力,权力里有尊严。这是很多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准确地说,是很多穿上制服的人们的思维定势。比如名气大了的歌星,只有穿了制服之后,才能在摇不到私车牌号时,敢挂、也能够挂到与这身制服相匹配的牌照。至于这行为与法律、纪律是否匹配,那是另一回事了。
中国城管的“制服综合症”,是后来居上的那种。你让一批人民公仆突然制服穿在身,却不限制他如何准确地在人民群众面前摆正威风,你让他不得瑟都很难。而早先连工作都找不到的许多“闲杂人员”,一下子穿上权力的制服,却遇上小摊小贩中不把制服当权力的,他就会让拳头来制服你。所以,城管这“制服综合症”的高烧上得快,很难退下来。也所以,清华大学毕业生小韦应聘城管,很多人觉得是城管与小韦,都在抹黑了清华二字。
从新闻表述的事实看,其实小韦所报名应聘的当地城管部门,对小韦意欲加盟他们这支队伍,还是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态度。薪资不高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不敢相信一名清华生愿意跟他们一样做城管的行当。这也是媒体与舆论把小韦应聘城管当成新闻来做的重要原因。
以为清华生小韦应聘做城管,便能给城管这支队伍增加形象分,或者以为这名清华生跨进城管之门就会被抹了一脸的黑,都是一种自扰的心态,是将自己的“三观”标准,疯狂地度量着小韦,让这个原本只是想找个工作的小伙子,反而觉得自己真的在玩什么青春的疯狂。
穿上城管制服的小韦,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会不会对小摊小贩耍疯狂,这才是我们需要当回事来看的。但这与他手持清华文凭,还是哪所技校的文凭没有多大关系,却与这场高烧不退的“制服综合症”很有关系。
没有严苛的法治规范的制服群体,再清的水也会犯浑。这跟小韦究竟应该进哪个池子不算被“抹黑”,区别不是太大。城管这支队伍,你就清一色地全换成清华生北大生,也还是个换汤与换药的关系。我们与其为这个小伙子操心,不如让法治为城管的“制服综合症”下下药。权力与威风的高烧退了,这支队伍招什么人进什么人,就不会让人如此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