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奖代补”有利于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以奖代补”有利于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刘纯银

 

日前,从厦门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该市财政从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1060万元,对已获得国家、省级命名的生态乡镇、生态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全市2012年度共有6个生态镇、94个生态村获得命名。(813日《海峡导报》)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客观地讲,进入新世纪,我国环保理念有了很大提升,对环保的投入越来越多。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环境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后,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然而,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品,这就决定了财政投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如何让财政资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厦门市财政从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多万元,对已获得国家、省级命名的生态乡镇、生态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就是有益的探索,更是一举双赢的好举措。这不仅有利于巩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加速器。因为一个区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能减少很多建设项目,丧失许多发展机会,因而影响当地财政收入,最终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为山区、林区以及江河的源头区。这些区域一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积极性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与重建。而一旦这些区域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而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排放污染物,又必将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造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广大群众。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变化不仅对本区域有利,也会给相邻区域带来生态利益和示范作用。期待有更多地方能借鉴推广厦门这种“以奖代补”成功做法,让群众广泛地、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环保保护当中来,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