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存“强推”现象 莫让碎片时间“打碎”所有时间


  在某个由大学同学组成的微信群里,有两名发言者不经意间说出了自己当前的状态:分别在等飞机和高铁。这两句话引来了众多同学跟进,纷纷发言称自己在等电梯、等红灯、等船,甚至是在等空调将房间温度降下来。后来,一位身在美国的同学的发言终止了此轮群聊:我正在睡觉,被微信里的你们给吵醒了。

  从前述发言来看,发言者大多是利用所谓的碎片时间来关注微信。所谓碎片时间,指的是日常工作、学习之余零碎的、闲散的时间,如等车、排队、等人所花的时间,这些时间不是很长,不适于让人来做有深度的事情。

  以前,人们可能会在碎片时间里东张西望,看近处的人或远处的街景;后来,人们在这些时间里玩手机游戏或者进行手机阅读;近几年,很多人开始将碎片时间用于微博、微信和QQ,而在碎片时间里,人们使用的设备也多是手机等移动终端,仅仅在电脑上使用MSN或QQ的用户俨然已成为少数派。

  人们在碎片时间所做事情出现变化的同时,这些碎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新技术特征也开始帮助其不断“打碎”用户的整块时间,使得用户在这些碎片事务上所花的时间日渐增多。

  今年5月,新版的手机QQ2013应用软件在业界和用户中引起了不少争议,其首要原因是,该软件取消了在线和离线状态,用户显示为“永远在线”。虽然后来迫于压力,腾讯推出了优化版本,但腾讯方面没有放弃用户“永远在线”的理念,依然维持所有好友头像点亮,只是在好友列表中增加标注离线和在线状态。

  在用户的传统认知中,QQ头像处于点亮状态意味着此人此时在线。如果自己的头像在朋友那边显示为点亮状态,对方说不定会给你发送信息,而这多半不是很紧要的信息,如果你当时并不处于碎片时间里,这类信息大概就构成了一种不必要的打扰。

  类似的,很多微博用户发现,退出新浪微博手机应用软件后,系统仍然会在后台自动运行微博软件,一旦有人转发、评论自己所发的微博,或者系统有什么消息,手机就会自动提示用户微博有更新。想象一下,你正在午休、或者正在跟上司谈工作,这时你的手机不断发出提示音或者振动,而微博上这类更新对用户来说多半也不是特紧要的信息。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有关互联网软件实际上在引导、鼓励用户尽量长时间在线,其代价是用户的整块时间可能不断被“打碎”。而在以前,人们在碎片时间可以完全自主选择是否东张西望、是否玩手机上的贪吃蛇游戏。

  也许有人会说,用户可以自己设置静音,或者设置不接收更新信息,甚至在需要深度工作学习时关闭手机移动数据选项,但很多用户不会注意这一设置问题,或者不知如何设置;实际上,有网民早已发现,即使用户进行了上述设置,微博、微信等软件仍有可能在系统后台自动运行,不断耗费智能手机常不够用的电量和上网流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1.7个小时,相比2012年下半年增加了1.2个小时,比2011年下半年更是增加了3个小时。据调查,一方面,WiFi无线网络和3G(第三代通信技术)等网络的发展使得网民能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可用的上网场所和上网频率均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网民对互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明显增加了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黏性和使用时长,比如手机网民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新闻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时长较长、黏性较大的社交、生活服务类应用发展,提升了对互联网的整体使用时长。

  当然,除了互联网和手机企业的外在引导外,网民的行为习惯、内在需求也导致了碎片时间的增多。腾讯之所以坚持不放弃用户“永远在线”的理念,自然是因为如今多数QQ用户已经是事实上的“永远在线”。类似的,很多用户早已是一天到晚挂在微信上,随时准备接受来自好友的信息和通话请求。

  本文开头提到过,碎片时间不适于让人做有深度的事情,问题来了:碎片时间越来越多,甚至人所有的整块时间不断被“打碎”,那么,人还能去做有深度的思考、阅读和工作吗?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在我们享受互联网的同时,或许也牺牲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看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这是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避免碎片事物“打碎”整块时间,这是个人甚至社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个人有个人的责任,相关互联网和手机企业也应负起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