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央行不要再继续摧残中国经济内需


 恳请央行不要再继续摧残中国经济内需

按理说,今年M2应当保持在15%增速较为适宜,但年初定了13%,这是一个明显偏低的货币增速。为什么这样讲?因为13%M2增速是依据传统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而没有考虑到国内和国外经济发生的一些新变化,没有考虑人民币放大浮动区间之后,商业银行相应增加的人民币需求。

 

传统公式是这样:M2增速=GDP增速+CPI增速+2%3%。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为7.5%,加上CPI控制线3.5%,再加上2%(一般认为这是改革过程中存量资产货币化需要增加的货币量),于是就大致得出了13%M2增长率。

 

但是,这样的计算方法中似乎少考虑了许多因素。比如,人民币境外流动量余额是多少?央行一直不予公布,如果这个量比较大,那当然会对国内实际可用的货币量构成影响。即便量不大,中央银行也该在M2当中考虑到这部分资金必须由央行发行、却无法运用于国内经济的货币供给。

 

再比如,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区间之后,充当做市商职能的大型商业银行势必将更多地替代中央银行购买外汇,这同样需要中央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否则商业银行人民币流动性紧缩。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客观上必须要求货币增加的需求,比如资源价格因为价格改革而上涨,这同样需要货币去表达,等等等等。

 

如此之多的货币需求,央行不去考虑,而仅仅依据历史经验公式给定M2,而且在执行过程中,无视中国经济内需极度疲惫的现实,机械而教条地迫使M2增长率从15%以上向13%靠拢,这显然是紧缩货币,而不是央行所说的“中性”。如果是中性货币政策,那央行应当让M2增速停留在15%左右,不增也不减才对。

 

尤其对今年而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最宜采取的货币政策方式是“宽打严用”。把M2增长率管理目标置于15%,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让M2小幅回落于14%15%之间。以此确保中国经济内需的活力。我坚信,如果央行非要把M2压迫到13%,那中国经济崩盘。因为,现在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很低,二季度GDP增长基本就是内需支撑,如果进一步紧缩货币,内需将再遭严厉压制,那不是等着崩盘吗?实际上,M2M1的增速差再度突然拉大,已经说明中国经济活跃度再度猛然降低。

 

我们看到李总理在操心中国经济的内需问题,国务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植内需,但如果我们不制止货币紧缩带来的内需压制,那李总理的所有措施都将被货币政策摧毁。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货币政策、金融政策都是总量政策,不要总以结构问题否定总量政策的适度性。我们现在犯着两个严重的错误:其一,用总量政策管理结构,这是任何国家都办不到的事情,如此只能是结构更加扭曲;其二,宏观经济政策“左手打右手”,国务院想方设法通过财政政策努力扶植内需,但货币政策肆无忌惮地摧毁内需,这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目前中国货币条件过紧,我们从央行提供的报告当中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6.58%,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6.82%。这个数据比过去提高1倍,这是利率翻番。

 

与之相应,6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427亿元。如此快速地减少,说明这个月社会融资成本过高。2013年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当中,其中,正常的、低价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08万亿元,仅同比多增2217亿元;但高息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同比分别多增8950亿元和6291亿元。

 

在此,我们恳请中央银行不要继续摧残中国经济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