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民很淡定


以前总说人头攒动、人流如潮,在西雅图派克大街上的人头还真不少,可“攒动”还真说不上。细细看来,这里的脚步不匆忙,这里的眼神不急躁。即使在下班时间,也看不到飞奔的身影、听不到急切地汽车喇叭声。路口的红绿灯下等候过马路的人群淡定、悠闲,公交车站等候汽车的人群淡定、悠闲,街口广场上散步聊天的人群淡定、悠闲,甚至窝在路边伸手要烟的黑人、拉美人、白人也淡定、悠闲。
 
有三次与美国人的接触让我思考背后的原因。
 
第一次是在华盛顿大学遇到的一位年轻小伙子,他身穿黑色西装站在乔治华盛顿雕像身后的广场入口处,见我走来主动打招呼,问我从哪里来,在这里呆多久,并主动介绍自己是神学院的学生,邀请我去参观他们的教堂,参加他们的周日活动。那时天空正在下着毛毛细雨,周围也有不时走过的学生在拒绝他的邀请,但他仍然淡然地站在小雨中,任凭雨水滴落身上。我告诉他周日已经离开西雅图,不能参加他们的活动。他很执著而淡定地在手上的小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联系电话,递到我的手里,并告诉我说他也会说简单的汉语,他的寝室有来自台湾的同学。
 
小伙子年龄应该不大,个头也不大,站在广场入口处并不显眼,他只是在那里淡然地来回踱步,每来一个人他就上前寒暄几句。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那样跟他聊上一会,但他并不显得无奈、焦躁、谦卑,仍然像一只广场上消遣时光的猫,淡定、悠闲。
 
第二次是在西雅图公共图书馆门前,刚刚吃完当天的午餐,无所事事地看着眼前的街道、人和车辆,我旁边的椅子上坐着一位闲在的中年人,跟我一样看着眼前的街道、人和车辆,另一张椅子上坐着一位黑人妇女在用面包喂着鸽子。这时,来了两位背着背包的姑娘,主动跟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是哪里人。得知我是中国来的,姑娘睁大眼睛、张大嘴巴很是讶异的样子。旁边的黑人妇女见到有人聊天,于是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故事。
 
两位姑娘是来西雅图旅游,但她们的家乡并不远,同属华盛顿州。姑娘们说话时表情很是丰富,但语气很是轻柔。姑娘对黑人妇女谈及的宗教话题很是兴趣,当然对中国的现状同样充满了好奇,于是她轮番对两个人进行了访问。黑人妇女很是健谈,说到了佛教、伊斯兰教,当然还有基督教,而姑娘静静地跪在地上。在与姑娘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她是基督徒,是信奉基督教的。她在听我们讲述的时候很是专注,并且告诉我们她非常喜欢听别人讲各自的故事和经历。
 
黑人妇女对几大宗教的总结是,它们都推崇和平与爱,同时也讲求修身养性和享受当下,姑娘很是认同。因为对宗教的无知,于是我向她们请教如何解读“人类因梦想而生”,同时还请教基督教是信上帝还是信耶稣。黑人妇女进行了解读,这时姑娘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个小册子递到我手里,告诉我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中得到解答。我似乎有些领会,原来姑娘们是在淡定的聊天的过程中推广她们的信仰。
 
第三次是在落日余晖中在海边见到的两位似乎更年轻的女孩,她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微笑看着每一个经过的人,笑容羞涩而祥和,在她们身边立着一个纸板,上书“Tell Us Your Story”。让我稍感意外和亲切的是其中一个女孩似乎是中国人。跟她们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只是觉得谁会因为你立着一个纸板就会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你呢!但她们好像淡定而坚定。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个跪在地上听我们讲话的姑娘,似乎又听到她在说“我喜欢听你们讲故事”。
 
短短时间内就高频率地感受到美国年轻人对某些事情的执著,而这种执著却是在平淡如水的过程中体现……
 
再来看看其他美国人。
 
我在唐人街地铁站售票机上正在查看地图和交通卡的使用,忽见旁边两位干净利落、高大挺拔的警察叔叔正在聊天。他们两个好像就是普通的片警、巡警,可跟北京的片警一比较,明显看出巨大的不同。他们身上的警服装备穿戴十分到位,没有任何衣衫不整的痕迹,无论说话、站立都保持着身体的耸立,哪像北京的某些警察含胸拧胯,一腿站立一腿抖动。
 
于是走上前问能否给他们拍张照片,两人毫不迟疑地答应下来,摆好姿势、咧开嘴巴朝着我的照相机微笑。黑人兄弟等我照玩了,还走过来瞧瞧,说那个颜色重一点的家伙好像看起来更精神。见到警察叔叔这么友善,当然顺便就要寻求帮助。黑人兄弟先行去巡视,白人兄弟留下来仔细地给我讲解了交通卡的购买和使用方法。如果不穿警服,这位白人兄弟就像是一位大街上碰到的街坊哥们一样。整个过程及其顺畅,充满了对陌生人的信任,充满了警察叔叔对老百姓的善待和关爱,感受不到任何警惕、防范和拒绝。
 
大转轮是西雅图的标志之一,它所在的区域Water Front是各色人等密集的地方,无论你是带着孩子来此游玩的父母,还是卷着铺盖卷在此栖息的流浪汉,你都可以在这里饱览透彻的蓝天。当我在此四处溜达的时候,远远看见一哥们脑袋上裹着美国国旗,身上赤裸只穿着一条短裤,坐在围栏边上嚼着什么,于是我远远地跟他打招呼,然后问他能否给他拍张照片,这哥们也是毫不犹豫地答应,灿烂的笑容立马跟上配合,照玩了还朝我挥手道别。
 
我的直觉他就是一流浪汉,否则我也不会远远地给他拍照,但即使如此,他还会把自己的灿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陌生人,丝毫不觉得不得体,依然淡定自若。
 
我在派克市场北边的广场上等待日落的时候,镜头中偶然出现了一位巫婆打扮的女士,看见我的镜头朝向她的方向,她淡定地用手捋了捋头发,然后朝我微笑。很显然,这也是一位有着独特品味的人士,不是行为艺术家,就是流浪女。
 
在西雅图,我去了也许是当地最有知名度的三家商场,但无论高档、低档,销售人员都会面带微笑、打招呼问好,但决不是我们商场里的那些连看都不看人一眼的招呼、或者是直视地面的问候。
 
在西雅图的四天,我展现了最纯真的自我:微笑、微笑、微笑。
 
这微笑的后面是谦和淡定,是对人性的尊重。很少恶语相向,很多温暖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