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房企“借壳上市”曲线融资自救


谢逸枫:房企“借壳上市”曲线融资自救
 
   导读:A股融资闸门紧闭下,万科、金地、招商、万达、绿地等龙头房企近期相继赴港借壳,走出“曲线融资”路径;虽然短期内借壳上市的房企难发新股融资,但效仿万科,迅速发债融资或成主流。3月,刚在香港成功借壳8个月的房企“老大”万科宣布通过香港万科发行8亿美元5年期定息债券,成为万科5年来首次从公开市场融资;且该笔债券年利率仅为2.7%。从2013年3月22日首次公布消息至今,万达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恒力地产终于尘埃落定。6月25日,恒力房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出售完成及买卖协议已完成交割。至此,为上市奋战多年的万达终于成功登陆了香港资本市场。 而6月17日,恒力已经举行特别股东大会,且以100%支持率投票通过易名为“万达商业地产”的议案。几年来在上市道路上步履维艰的南京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诗”),终于得偿所愿。朗诗日前宣布,拟斥资8.63亿港元收购港股上市公司深圳科技控股公司(00106.HK)63.4%的股权,成为年内继万达、绿地后第三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地房地产企业。

   绕道香港买壳,打开海外融资通道是这些房地产企业的首要目的。但受制于香港方面的规定,绝大多数房企难以在买壳后24个月内,向壳公司大规模注入资产以实现再融资。这对于急于套现或实现再融资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买壳或难解燃眉之急。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表示:“国内房地产IPO再融资停止,房企唯有“借壳”赴港上市曲线融资,相对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买壳上市,国内房企赴港“买壳”上市极有法律与政策及成本优势的方便。一是从政策上看,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对预售证发放的控制相当严厉,这严重影响了房企的资金回笼,使房企资金来源的渠道进一步收窄。二是“钱荒”影响与限贷的政策未放松情况下,商品房预售款与地产开发及房产开发的贷款资金来源减少,影响到房企资金使用。三房企A股上市融资渠道依然不通畅,大量到期短债需偿还,债务结构亟待优化以缓解资金压力。四是房企拿地激战,房企在土地市场上比拼的就是融资能力。”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非上市房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即将再次开闸,该消息已经获得多位券商投行人士确认。更有上市房企人士表示公司已经收到交易所上市监督员的信息。消息称,本次开闸并不涉及市场关心的IPO重启问题。

内地发展商自去年起盛行香港买壳,迄今公开出手已达近十家之多,在一系列为争取上市地位而展开的资本角逐中,参与者不仅包括已经在内地拥有上市平台的万科、金地集团、招商地产,也有未曾上市的万达、绿地、朗诗等。自从2007年证监会叫停内地房地产企业IPO至今,这条扎紧房企“钱袋口子”的缰绳始终没有松开过。但是,这早已无法阻挡内地房企融资的决心和脚步。假设放开内地房企IPO限制,那么这对地产股板块,甚至整个A股市场都将是一个巨大利好消息。对于提振当下投资者信心也将起到正面作用。自从2007年证监会叫停内地房地产企业IPO至今,这条扎紧房企“钱袋口子”的缰绳始终没有松开过。但是,这早已无法阻挡内地房企融资的决心和脚步。地将借壳A股金丰投资(600606)实现国内A股上市,2013年7月1日)金丰投资已停牌。再加上绿地今年早些时候已收购盛高置地实现在港上市。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表示:“房企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房地产信托,但信托融资成本高昂。在资本利得、利息收入、人民币升值三重效应的刺激下,海外资金正在香港这个资本平台上,以多种形式投资于内地房地产市场,其成本竞争力远高于内地信托等社会资本融资,因此赴港借壳上市的融资方式受到了房企追捧。除了海外持续的低息环境,国内市场,此前房企们孤注一掷的房地产信托成本随之走低。2012年四季度房地产信托平均收益率下降到10%以下。一方面是因为货币政策放松,资金利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楼市回暖,房价止跌回升,投资者对楼市的风险情绪也有所好转。不过,房地产信托仍是部分资本市场融资通道不畅的房企们不二的选择。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12年12月四周内(12月3日-30日)有34只房地产信托成立,融资规模达58.9亿元,同时32只房地产信托发行,募集资金95.5亿元。”

   2013年6月8日,经过200轮激烈竞价,楼市黑马佳兆业联合裕瑞房地产击败万科、保利、恒大等一众名企,最终以总成交价45.6亿元,并加上配建保障房15.78万平米的代价拿下了广州黄埔区南玻“巨无霸”宅地,成为广州今年至今名副其实的总价地王。 今年上半年,佳兆业共斥资119.49亿元(包括合作拿地),在10个城市拿下14宗地,主要位于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一二线发达城市。而去年全年佳兆业的营业收入为119.55亿元,去年拿地总金额仅为45亿元,不及今年半年的一半。在大规模拿地的同时,佳兆业加大了海外融资,以缓解资金压力。今年1月、3月和4月,佳兆业分别进行了3次海外融资,共募集资金约82亿元。而在销售方面,佳兆业今年的目标大概是220亿元人民币。佳兆业集团主席郭英成表示,今年可售的总体货值超过400亿元,所以220亿元的目标还是非常保守的。经过多年来宏观调控的考验,目前佳兆业现金流非常稳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销售回笼,股权合作、银行授信(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保兑、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消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和海外融资(借壳上市与信托)。三次海外融资的资金主要用于拿地。

   2013年6月30日,中国邮储银行已与恒大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为恒大集团及其控股的项目公司提供单笔高达50亿元的综合授信。这是中国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面向企业提供的单笔最大额度授信。值得关注的是,上一次开发商集中获得银行授信高峰还是2009年初。根据协议,恒大集团和中国邮储银行将展开信贷服务、现金管理、渠道三位一体深度合作。但恒大集团并未透露这笔“准贷款”的具体规划,仅表示将对“扩大企业资金规模,确保财务持续稳健,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与产品实力升级,推动冲击世界行业第一”有帮助。其实,银行授信并不是真正的贷款,而是给予开发商一个申请“无抵押贷款”的机会,即便获得百亿授信,开发商贷款时仍需从正常渠道申请,“授信1000亿元,但最后的贷款可能不到100亿元”。

   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球共有143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283.61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共有13家在境外市场上市,占全球IPO总数的9.1%;上市融资总额共计43.94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15.5%,平均每家企业融资3.3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活跃度继续降低,仅有13家企业在海外2个资本市场上市,但融资额却因中国银河和中石化炼化工程两笔1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IPO拉动而呈现47.4%的同比涨幅。今年上半年VC/PE机构IPO退出活跃度已回落至2009年同期IPO暂停时水平。事实上,根据研究机构统计,今年仅集合资金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就达到2000亿元左右,在流动性收缩的背景下,上述信托借款一旦到期,房企是否可以再发行新的信托以偿还旧债是个疑问。对黄金湾投资等房地产私募来说,一旦大型地产公司的开发贷和信托融资收紧,那么其用来收购中小地产公司的资金就存在疑问。

   中国指数研究院5月8日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共27家上市房企海外融资超过700亿元,但这一部分资金相对于整个地产行业来说仍然是小巫见大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贷为8051亿元,占到企业总资金来源的17%。用益信托发布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国内共成立房地产信托344款,募集资金908.53亿元。显然开发贷和信托融资募集资金,均超过房企前5月通过境外发债、IPO募集的资金总量,因此当银行加强对开发贷的管理,信托融资也因为流动性的收紧而出现收缩时,房地产私募还能在中小地产公司融资业务上提供多大的贡献就成为一个疑问。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20日,今年共有27家内地房企在海外融资,总额突破800亿元人民币,超出2012年全年总融资额的25%。实际上,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房企海外融资总额高达1400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将去年内地房企海外融资额计算在内,未来三至五年,内地房企或面临超过1500亿元的还本付息压力。房地产企业以新债还旧债,并以更高的负债率大举拿地,风险正在逐渐积聚。6月21日,恒大地产筹划一笔1亿美元两年期境外融资,苏格兰皇家银行负责安排该笔融资的最新协调工作。不过,本报向其求证融资资金的用途时,恒大地产方面并未给予回应。此前的6月14日,世茂房地产签订融资协议,将获得合计约35.02亿元的巨额海外融资,这也是该公司继1月举债8亿美元后,再一次启动海外融资。据世茂房地产方面披露,该笔贷款期限为4年,但其并未透露该笔贷款的利率。龙湖地产日前也对外宣称,将扩大其自行安排的30亿港元四年期分期贷款规模至75亿港元(9.67亿美元),该笔融资将是今年内地房企最大的一笔海外融资。

   6月18日,朗诗与深圳科技控股联合发布公告,朗诗拟斥资8.63亿港元购买深圳科技63.4%的股权,每股作价0 .685港元,较停牌前收盘价0.41港元溢价67.1%。收购完成后,深圳科技将成为朗诗旗下绿色住宅地产开发业务的唯一上市平台。收购消息传出后,深圳科技股价当天大涨至0.9港元/股,涨幅接近120%,在盘中更一度创下超过200%的涨幅。持有朗诗集团20.91%股权的南纺股份也是封上涨停。这意味着,怀揣多年上市梦想的朗诗,终圆梦想。事实上,早在 2004年,当时名称还为“朗诗置业”的朗诗,就已开始启动上市之旅。根据南纺股份在2004年7月15日发布的公告,当时其控股的朗诗置业决定在境外上市,并计划在境外以每股1.2港元发行不少于27206.1万股,募集3.29亿港元。不过,迫于2005-2006年间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控,这一上市计划最终被迫中止。2007年开始,朗诗将上市目标转为A股市场,并在2008年下半年后启动新一轮上市部署,并完成了上市前最后一轮股权融资,新增约4000万股,注册资本扩增为约3.3亿元。朗诗董事长田明在2009年更是在多个场合表示,公司计划在A股上市,相关工作已开始推进。

   2012年12月26日,万科A股、B股因“正在筹划重大事项”同时停牌。业界纷纷猜测,万科此前设想的B转H股计划有望拉开序幕。如此,万科将打开2007年8月以来超过五年未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真空期。去年9、10月以后,因为美国QE3的推出,给全球创造了低息融资环境。经历数年调控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即刻嗅到了资本的味道,启动了新一轮的融资。岁末年初,房企们纷纷公告了2012年的超额业绩后,旋即启动了新一轮的融资热潮。在2012年取得173亿元销售业绩超额完成年初目标的佳兆业,在1日3日公布将发行于2020年到期的5亿美元优先票据,年利率为10.25%,且目前已与花旗、瑞信、摩根大通及瑞银订立购买协议。而据市场消息指,佳兆业此次发行共获99亿美元认购,超额19倍,而此次发行的年利率亦低于其2012年分别发行的到2015年、2017年到期的12.875%及13.5%。翌日,华南另一家房企碧桂园发布公告称为其7.5亿美元按票面价格发行、息率为7.50%、于2023年到期的优先票据定价。碧桂园方面称,集团的票据发行获得大量的需求,故大幅超额认购。

   但遗憾的是,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开始执行,其后几年,房地产企业以IPO方式登陆A股市场的途径基本关闭,借壳上市的门槛亦被提升。“江苏新城、南京金路等大批地产同行赴港上市成功,更让朗诗不得不重新审视死守A股上市是否值得。腾挪数年的朗诗,终于“甩开膀子”弃A股绝尘而去。赴港买壳上市相比A股IPO,具有交易时间短、前期费用较低的特点,目前受到内地房企的青睐。在目前政策下,内地房企借壳上市的通过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买壳上市,不需要很多的财务和土地储备和手续。如果下半年宏观调控不放松,将有更多房企借壳上市以达到融资目的。

   2013年7月3日,据东方早报报道,已停滞三年的房产公司借壳再融资审批重新开闸已近在咫尺。一券商投行人士近日透露,在7月2日向证监会问询后得到了确切回复,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非上市房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即将重启。获得消息后我们奔走相告,通知相关客户并着手进行项目准备。该则消息在7月4日也获得了另一家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的确认。东方早报获悉,近日已有上市房企赶赴证监会洽谈再融资事宜。来自上市房企人士的消息称,已有房企收到交易所上市监管员的信息,并已立即赶赴北京与监管层面对面沟通。这是监管层首次直接向市场传递松绑房企A股再融资信息。但是监管层并没有明确房地产借壳融资开闸的时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此次开闸应不涉及首次公开发行(IPO)项目。不排除监管层会有条件地放行一些成熟的重组项目,作为重新开闸的信号。

   报道称,2010年10月15日,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发布“落实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规范房地产并购重组”的通知。明确将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虽然证监会始终未公开通知暂缓受理房企的再融资申请,但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涉房类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和重组同时处于相对停滞状态。本次房地产企业再融资开闸前,已有多家上市房企的再融资“胎死腹中”。Wind统计显示,从2010年至今,已有25家已发布增发预案的房地产公司停止了增发。其中包括了招商地产(000024)、金地集团(600383)和保利地产(600048)。另外格力地产(600185)在2010年7月提出的定增预案处于国资委批准状态。这25家已停止实施的增发项目,预募资金额约为681.8亿元。

   内地房企海外融资动作频频,但融资成本差异较大,并非所有融资成本都属于低水平。万科发行的8亿美元5年期定息债券,利率为2.755%,而恒盛地产发行的一笔5年期2.5亿美元票据,利率则高达13.25%。在海外成功融资的房企,正积极扩大土地储备。除了应对还本付息压力外,房企还需承担大规模拿地扩张的风险。佳兆业今年在香港三次发债共获得83亿元资金,5月至6月中旬,该公司在全国土地市场花费的总金额已超过百亿。然而,佳兆业去年全年营业额为119.55亿元,毛利润不足39亿元。佳兆业2012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借款超过154亿元,其中,约31.5亿元须一年内偿还,117.72亿元须于两年至五年内偿还。同时,该公司的借款成本达到16.41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28.3%。此外,雅居乐等房企在土地市场上频繁出手,雅居乐近期以41.2亿元代价拿下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的17块土地,远远超过去年全年26亿元的购地总额。现在房企重视规模扩张,左手“借进补血”,右手输出买地,不少房企一边高价拿地,一边高成本融资。随着美元指数持续走强,房企的海外融资黄金期已过去,一方面是因为海外投资者看空中国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即使有房企要海外融资,也面临成本增加的风险。

 
 
   2013年6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上周,朗诗集团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深圳科技(106.H K )63.4%的股权,成为又一家赴港买壳的内地房企。第二天,恒力地产(169.H K )特别股东大会通过一系列提案,其中包括公司改名为万达商业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为万达“借壳”恒力画上句号。成为了中小型房企赴港“买壳”的先锋。在香港,该类“壳资源”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已有七家知名内地房企“借壳”赴港上市。与之前赴港“买壳”的多家业内巨头相比,朗诗置业的规模偏小。而在内地,比朗诗规模更小,同样渴求资金的非上市房企还有很多。其中,深圳科技在去年剥离部分资产后,其总资产在10亿港元以内,同之前被收购的公司相比,属于“小壳”。去年5月,招商地产率先通过收购东力控股来“借壳”赴港上市。此后去年下半年开始,内地房企陆续“借壳”,并有愈演愈烈之势。6月28日,针对有媒体报道房地产再融资及并购重组开闸的问题,证监会表示,将坚决贯彻国务院有关房地产调控的规定,对违反国务院有关规定的房地产企业,将暂停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证监会还称,在对这类企业进行审核时,将依据国土资源部的意见来进行认定。不过该投行亦称,即便是正式开闸,获得放行的也是在用地和规划上合规的企业。即国务院在2010年4月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明确要求暂停批准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重大资产重组。“从这个口径看,即便是开闸,应该也是要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的。”证监会可能会专门出台涉及房地产业务的并购重组政策。本周,已有几家上市房地产公司高管赴中国证监会洽谈再融资事宜。消息人士称,“(融资)需要一家一家沟通”,“因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对于是否要征询国土资源部意见,该人士表示,“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定。”实际上,房企再融资酝酿重新开闸的讯息,在上周末已初显端倪。6月28日,证监会表态对存在闲置土地、炒地以及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房企暂停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以来已有7家内地知名房企“借壳”赴港上市。以万科为首的龙头房企掀起了借壳香港的新热潮,如金地、万达、绿地等房企纷纷加入赴港借壳大军之中,房企打造“双平台”的做法已渐成趋势。在赴港买壳曲线融资的热潮当中,万科成为众多房企利用香港壳曲线融资的先锋。今年3月,刚在香港成功借壳8个月的房企龙头万科宣布通过香港万科发行8亿美元5年期定息债券,此举是万科5年来首次从公开市场融资,且该笔债券年利率仅为2.7%,资金成本之低让同行惊羡。早在2010年,当年4月份出台的房地产新“国十条”政策中就明确要求: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实际上,这是完全停止了房地产IPO再融资。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截至5月,今年万科、恒大、富力、华润等十大标杆房企融资额度已达380亿,接近2012年全年413亿的融资额,与2012年下半年的融资额151.6亿相比上涨150%。而且下半年土地市场供应放量,房企迫切需要募资来买地以补充土地储备。

   由于内地房企热捧,香港壳资源的报价也水涨船高:2008年时,壳资源价格一般在2000万-3000万之间,但目前针对中小房企的壳资源已暴涨至8000万-1亿元。准备借壳上市的房企也陷入两难境地。某正在借壳上市房地产企业高管透露,如果销售额不行,利润也不高的话,意味着报表很难看,直接影响到借壳的成功率。但如果放弃借壳,那么前期的所有成本都白费了。更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香港借壳是“投资”功能大过“融资”功能,虽然短期内借壳上市的房企很难发新股融资,但有万科迅速发债的成功案例在前,不少龙头都有意效仿。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对房企借壳上市的热潮表示忧虑,“借壳导致了内地好的潜在上市公司资源严重流失。”在龙头房企加速通过借壳上市来多路融资的同时,融资渠道的收紧对于不能上市的中小房企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目前在内地,比朗诗规模更小,同样渴求资金的非上市房企也有很多,但中小房企上市之路更显艰难。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对内地房股看空,估值都较低,近两年来也仅有旭辉、新城等低价上市。

   在香港买壳上市也不是那么容易。从流程上来看,首先,香港壳公司剥离原资产(和转移到境内);其次,境内资产的控制人获得香港上市壳公司的控制权;第三步,境内资产通过外资并购,实现资产出境后再注入到香港壳公司,或者由香港上市壳公司或其子公司进行外资并购,将境内资产直接注入香港上市壳公司。此外,境内企业在香港买壳上市还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关于境内企业资产出境限制商务部10号令规定,境内公司、企业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设立或控制的公司名义并购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公司,应报商务部审批。特殊目的公司设立,应向商务部办理核准手续;特殊目的境外上市,应经证监会批准。此外,借壳上市最主要的是财务问题。一般房企借壳上市时,都会注入资产,而注入资产需要评估资产价格。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决定资产价格的主要是房价,目前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对房地产资产价格评估来说是最大的利好。然而,如今房地产市场调控尚未结束,如果继续出台相关的房产税收策,房价必定会有更大的调整,这对正在借壳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压力将是双重的——— 房价下跌和销售额得不到保证。

 

   对此,有券商分析师读解为,只要国土部门等认定无上述行为的房企,不再被禁止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此举应是针对大量房企借道海外上市及调控市场化所作的调整,利于板块业绩释放反弹持续。6月30日晚,金丰投资(600606)发布公告,因6月28日晚接到控股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通知,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将研究有关涉金丰投资的重大事项,并从7月1日起暂时停牌。随后有媒体披露,金丰投资停牌原因是绿地集团将借壳以实现国内A股上市。随后援引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的话称“有这个可能性,但目前不便回答”。后有知情人士向早报记者透露,绿地借壳金丰投资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此事是相关部门极力促成”。数据统计显示,从2010年至今,已有25家已发布增发预案的房地产公司停止了增发。其中包括了招商地产(000024)、金地集团(600383)和保利地产(600048)。另外格力地产(600185)在2010年7月提出的定增预案处于国资委批准状态。这25家已停止实施的增发项目,预募资金额约为681.8亿元。

   今年3月和5月,中茵股份(600745)和万方发展(000638)分别发布了定向增发的董事会预案。其中,万方发展更是为了能顺利进行增发,而申请变更行业类别,由此前的“房地产”变为“批发业”,并将万方地产更名为万方发展。万方发展曾在2009年12月首次提出定向增发,但一直受阻于监管政策始终未能实施。关停三年的房地产股权融资在今年开闸的可能性确实存在。金融机构在经历了近期的“钱荒”之后,会主动压缩影子银行业务,社会融资总量在下半年会放缓。而目前银行表外资产业务有相当比例投入到房地产业中,未来地产企业不仅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更多是部分项目无法获得启动资金,从而延缓开工计划,对行业的整体投资构成负面影响。海通证券称,虽然2012年开始资金面转好,开发商购地开始拿地,但土地购置费占商品房销售额的比例由2008年的23.92%一路下滑至今年1-5月的14.86%。且从购地的区域布局看,目前开发商并没有按照城镇化思路进行三、四线土地配置,仅对供求紧张且销售持续回升的一线城市地块进行重点配置。如果房地产融资放开的话,也不能无节制、无条件地进行。应该要引导募集资金向城镇化方向配置。在一二线城市则继续增加土地开发力度,尤其是流入一二线城市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如何引导资金准确投资,应配合相应监控政策一起出台。

   2013年7月3日,虽然5月赴港买壳还未完成交割,绿地昨日又被曝出在A股买壳的传闻。对此,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并未否认该传闻,他表示:“有这个可能性,但目前不便回答。”绿地集团此次瞄准的壳公司为金丰投资,这是一家A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其大股东是上海地产集团。金丰投资已于7月1日停牌,并公告称,接到大股东通知,将研究有关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市场猜测,此重大事项可能就是卖壳给上海本地未上市企业。不过,绿地集团在5月时刚刚宣布了30亿港元买壳盛高置地的消息,其将实现在H股上市的目标。但绿地集团为何又紧接着在A股寻找上市机会呢?只收购盛高置地不足以解决绿地集团搭建上市融资平台需求。以绿地集团现在的规模,至少还需要2-3个上市公司。但此次借壳与收购盛高置地又有不同,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更像是一个政府选择。因为上海需要一家在全国代言城市的标杆企业,国企背景的绿地集团无疑是最好选择。绿地集团的买壳之路未来还将继续。”

   从去年以来,包括招商、万达、绿地集团等大型房企扎堆赴港买壳上市,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一大热点。但房企在A股借壳上市,最近两年都较为少见。原因在于如果涉及重大资产重组,其审核过程、难易程度和直接IPO是一样的。同时,由于地产再融资已经被叫停三年,A股对开发商放开再融资基本不可能,所以绿地集团此次买壳即使成行,对于其融资需求来说仍然作用不大。虽然纯住宅项目未来很可能仍是再融资的禁区,但房企通过综合体项目实现再融资的可能性非常高,综合体等商办项目占比较大的绿地集团将从中受益。一旦H股和A股都借壳上市成功,双平台形成呼应,将助力绿地集团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绿地集团上半年房地产销售金额同比大涨45% ,达653亿元,仅次于最大开发商万科,步伐明显加快。虽然绿地集团作为大国企,一向标榜“不差钱”,但快速扩展对资金的需求仍比较大,特别是发展重心往商业地产方面挪移,使得绿地集团对资金的渴求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