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作为券商研究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为何在真实履行时,却会遭受上市公司董秘的威胁——据《证券日报》4月19日报道,近日,在南京中商2012年年报发布之后,面对光大证券对其所给出的中性下调评级,南京中商董秘陈新生亲自打电话给该报告的作者唐佳睿,并语出威胁“不跟着管理层意志推票,走着瞧。”
上市公司董秘发出如此威胁的言辞、以及隐于其后的荒诞逻辑,居然发生在我国股市发展已逾20年的今天,确实耐人寻味。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南京中商2012年的年报,我们或许就能明白,董秘陈新生为何会语出威胁。年报显示,“2012年南京中商资产负债率为90.13%,流动比率仅为1.03%,速动比率更仅有0.35%”,如此南京中商管理层显然有“推票”的需求,因为如果股价下跌,南京中商的债务负担会更重、偿债能力会更低。此外,在南京中商2005年以来股价一路震荡拉升的背后,大股东及其控制公司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当下已增至71%,而依照“单一大股东在一家上市公司中股权不得超过75%”的规定,南京中商管理层显然更有“推票”的必要,否则将会令大股东成功套现的空间严重受窄。
尽管,董秘陈新生事后对此解释为“将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行业进行估值应该需要彻底反思。像苹果公司到底是硬件提供商还是软件提供商?像那样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资源能力的公司早已被市场充分认可,而资本市场却简单地以主营业务论之,夸夸其谈其市盈率。”
但是,上述解释显然是一种狡辩式的托辞,虽然当下南京中商的主营业务已从零售百货,逐渐转向零售百货与商业地产开发并行,可是如此“跨领域、跨行业”,其本质特征并不明显,更何况当下商业地产开发的鼎盛期早已过去,而陈董秘以苹果公司为例的自证,则更是虚枉太甚。其实,在南京中商2012年业绩明显下滑、尤其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大减65.01%,光大证券对其所给出的中性下调评级,应该远比其他券商研究报告的“增持评级”可信许多。
一份券商研究所发布的较为客观的报告,居然遭受到上市公司董秘如此威胁,其底地究竟从何而来呢?
事实上,上市公司董秘之所以如此狂妄,并不避讳“管理层推票”,其根本在于陈董秘认为,券商研究作为卖方机构对上市公司存在依赖——这种依赖既直接表现为,券商研究人员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分析,需要从上市公司获悉部分内部信息,而如果得罪了上市公司,那么今后将很难得到相关内部信息,同时,这种依赖还间接表现为,券商研究作为卖方机构,当下其最主要的客户是公募基金,而公募基金往往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益关联,故而得罪了上市公司,往往会间接影响到与公募基金(对该股重仓持有)的客户关系。
如此荒诞不经的逻辑,居然事实存在,应该说,这不仅是券商研究“独立性”缺失的悲哀,更是我国股市“公平性”缺失的悲哀。
实际上,除券商研究对上市公司存在依赖之外,我国券商研究“独立性”的缺失,还广泛体现在券商研究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不严格隔离等方面。当下我国券商普遍流行的“大经纪”模式(即将研究部门置于经纪部门之下),就是券商研究部门在机构设置环节,“独立性”严重缺失的显现,因为,如此券商研究必然要牵就经纪部门的需要,而经纪部门又往往以大客户(基金、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意志为导向。
之于当下而言,券商从自身长期发展考虑,不仅应切实将研究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严格隔离,还应加大自身独立调查研究的能力,以此增强券商研究的“独立性”。与此同时,相关监管部门更应通过制度设计,强化券商研究的“独立性”,从而尽快改变当下券商研究往往沦为上市公司吹鼓手的乱象。
应以制度保障券商研究“独立性”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