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太极功夫
王阳明先生的所有学问,总结起来也就是四句话,后人称之为“阳明四句教”,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大家看这四句教,每一句都离不开“善恶”二字。刚才我们还在讲,要无思、无为,要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怎么一转眼功夫,又全围绕着“善恶”兜圈子呢?
大家注意了,“善恶”在阳明心学里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我们心中的一阴一阳。前边我们也说过,一念善、一念光明就是阳,一念恶、一念阴暗就是阴。我们每天满脑子念头纷飞,归纳一下其内容,无非就是善恶阴阳而已。那么,在我们的精神生命中,能够产生善恶阴阳等种种念头的源头,其本身是无善无恶、非阴非阳、非清非浊、无背无向的,这就是我们的心之体,我们的各种善恶阴阳的念头,都是从这个心体里面产生出来的。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无念的时候,念头不动的时候,这就是心体的状态。大家有没有无念的时候?肯定有嘛!你说现在打坐的时候收拾不住,念头翻飞,入不了定,但是,你睡着以后,无梦无想的时候,总能有一段时间没有念头吧。我们白天如果太累了,晚上头一挨枕头,眼睛一闭,一下子睡过去了,等眼睛再睁开,感觉只是一瞬间就到早上了。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你沉睡之后又没有做梦的时候,念头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念头到哪里去了,这就是完全无念了。但是,这个无念的状态只是身体在休息,严格地说,跟精神修养无关。有些人习禅打坐,偶尔也会进入这种无念的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一瞬间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还以为自己入定了。实际上,这只是坐着睡觉而已,如果这也算入定的话,那入的也是“愚痴大定”。如果习惯了坐禅打瞌睡,那就不好了,时间一长,人的头脑反应会越来越迟钝,真的会变得如愚如痴。
真在蒲团上习定,那是要提起觉照来,必须由知觉进一步达到慧照,不能滑入黑漆桶里不出来。你必须是清清楚楚、明明历历,随时观照到念头生起的一刹那。必须要全程提起这一念觉照来,所谓的“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这一念觉照清明在躬的状态。这才是禅修最重要的功夫。
如果用《易经》的道理来讲,我们的精神焦点要恒时处在阴阳交界的那条线上。我们看太极图,中间有一条S形的曲线,这就是阴阳的交界。如果我们的精神滑入黑暗的阴的一面,那么,就跟完全睡着了一样,黑沉沉的一念不起;如果我们的精神完全处在白色的阳面,那就相当于我们妄念纷飞,攀援心四处追逐、刹不住车的状态。只有我们恒时处在阴阳的交界线上,这时候,一念明觉,照了诸相,既可阴又可阳,既可退又可进,但是呢,我只有这进退之势、阴阳之势,却并不表现出阴阳来,不落入任何一边。
如果在座有练太极拳的,可能就有体会。你跟人一搭手,太极推手嘛,太极功夫最讲究听劲啊!其实也不是用耳朵听,而是一搭手以后,就调动全部的感受力,去感受对方的存在。这时候你不能主动用力,只是提起全身的觉知,保持那种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灵敏状态。这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太极状态,我无所谓进退,也无所谓攻守,但同时又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始终处在这条阴阳变化的交界线上。这种状态在儒家就叫做“中道而行”,在道家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保持这样的灵敏状态,一旦对方有所企图,意念一动,局面马上就变成“太极生两仪”,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时候,我就能作出最迅速、最恰当的反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