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严监生看当代节俭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严监生故事,在他弥留之际,因看到油灯里多了一根灯芯,在浪费着灯油,而久久不肯能断气而去,用力的伸出了“两个手指”,家人不知其意,猜测后都被他摇头谢绝,只有赵氏了解他,说:“爷你是为了这灯里点的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跳掉一根灯草,他才点了点头,把手垂下,咽气而去。吴敬梓老先生刻意描写的这个细节,被人们给严监生戴上了一顶“吝啬鬼“的帽子,一代一代讥笑至今。
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一生精打细算,惨淡经营,甚至靠生活的自虐来减少开支,家有十多万银子,是个胆小有钱财主,正如他所言:“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逢小儿子要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他生活极俭,但为了维护家庭,一生开支却不少,一是代恶兄严贡生花十几两银子去衙门打点,消弭官司;二是为妻子王氏治病和办理丧事用去四五钱银子;三是为两位舅爷科考宴请出盘程二百多两等,如此看来真是慷慨大方,看不到“吝啬”阴影,而自己却如此节俭,在弥留之际,还怕浪费一滴灯油,无非就是给后代做出,勤俭持家榜样;今天看来,我们不应该批判,更应该提倡严监生节俭之道。
严监生的这种“吝啬”并没有不好之处,他把自己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思想在弥留之际用“两个指头”警示后人,提醒他们节俭,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这与社会上存在大吃大大喝,挥霍浪费,奢侈之风又如何相比。甚至有个别人讲排场,比阔气,整天忙碌吃喝玩乐,贪欲享受,灯火通明,豪车相伴,陪同一片,烟酒气浓,这种排场大方挥霍浪费的“吝啬”怎能与严监生相比?
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态度,乃社会文明进步表现;让我们从小做起,倡导节俭之风,反对铺张浪费,向那些挥霍浪费腐败行为宣战,是否把“严监生”名字理解为,“严”格“监”督那些后“生”行为,凝聚崇俭抑奢正能量。
(潘世东转载于般阳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