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7岁到11岁的娃娃,他们大多是亿万富翁的继承人。他们每周上课三小时,学习驾驭金钱,以钱生钱。学费最高一年3万元。给他们上课的是一家财商培训机构,它去年8月左右落户成都,目前已有40名小继承人接受培训。因为定位较高,该机构被人称为儿童“商学院”。(3月30日《成都商报》)
儿童“商学院”,有两点让一些舆论感到很不舒服,一是学费很高,一年3万,这不是“贵族教育”吗?二是孩子很小,这么小就接触“金钱”话题,会不会适得其反。
这其实暴露出舆论对教育培训和理财教育的认识误区。这家培训机构,说白了就是提供教育培训的企业,举办怎样的培训项目、如何收费,应该按市场规律办。只要其培训合法,经营中没有欺诈行为,就无可厚非——针对多元的社会需求,提供多元的培训服务,是教育培训业的经营之道,社会舆论不能按公益性的学校来评价营利性的教育培训机构。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其中,民办培训机构应归类为营利性机构实行注册和监管。
而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看,理财教育不仅应该对亿万富豪的后代进行,还应该对每个普通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属于生活教育范畴,一方面科引导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消费观、财富观,另一方面,也通过理财,鼓励少年儿童自强自立。在理财教育方面,我国是十分缺乏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总体来说,都崇尚知识教育,其他的教育都被边缘化。
还有的家庭,由于采取错误的家教方式,助长了孩子不良的消费意识、错位的财富观。比如,有的父母在物质上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给孩子钱时大手大脚,也不对孩子铺张浪费的行为加以制止,这在很多官富家庭中存在,在普通家庭也不鲜见,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父母节衣缩食,却让孩子在外风风光光地搞聚会,或者穿名牌衣服。与之对比,国外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理财教育,包括一些富豪家庭,也会严格控制子女的零花钱,甚至让孩子通过打工的方式,赚零花钱,这既培养他们劳动的观念,也告诉他们正确的财富观——父母的财富并不是自己的财富,只有靠自己努力奋斗挣来的财富,才是财富。
据媒体报道,这家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和目的,并不仅仅是教孩子怎么去赚钱,还包括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价值观念,对孩子进行财商启蒙。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慈善理念的内容,用以启发孩子们的慈善意识,普及慈善理念,因此,从其培训的内容看,是有一定价值的。
舆论对理财教育抱有“戒心”,这表明我国这方面教育的严重缺失和落后。此次“儿童商学院”的出现,反过来提醒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财教育。据笔者所知,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在选修课、拓展课中,增加理财教育的内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把理财教育做好,还需要两方面工作,其一,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有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这需要加强研究,不能草率随意;其二,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给中小学自主办学以及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不然,包括理财教育在内的生活教育,很难在中小学找到立足之地。
儿童“商学院”与中小学理财教育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