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想解决钓鱼岛问题,存在着理想和现实间的五大矛盾:
一、宣传导向与历史事实的矛盾。
中国人对于钓鱼岛问题的观点基本上来自于政府宣传的塑造,而这一以“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为目的的塑造其实颇多盲点和扭曲,正是由于得不到完整、全面的历史事实,才造成中国人对于钓岛问题有很多不合理的理解和想象,反过来捆绑了政府的手脚。对比史实,中国最先发现钓鱼岛不假,但其依据都在遥远的古代。试举几例。细考中方资料,中文中文文献对钓鱼岛的记载,最晚到1871年的《重纂福建通志》;最后的巡视记录在1722年的《台海使槎录》,以后即无记载可言。而日方1885年“发现”钓鱼岛是个“无人岛”,这中间确实有个时间差。此其一。中方言之凿凿,称钓鱼岛是在甲午战后,《马关条约》中作为台湾附属岛屿被割让的。其实钓鱼岛被日占和甲午战争确有关系,因日方下定占岛决心,的确是考虑到中方大败之时无力提出反对。但钓鱼岛确实不是《马关条约》割让的,因《马关条约》所定交割范围并不包括钓鱼岛。如果当时清方稍稍用心,将钓鱼岛列入《马关条约》,或对日方超出《马关条约》占据钓鱼岛提出抗议,则没有后来的麻烦。可惜清方未有此举。现在中国将钓鱼岛和《马关条约》联在一起,不过是为了证明它应在二战后由中国收回,可惜这中间并非没有瑕疵。此其二。另一问题是,中方在宣传中从1945年二战结束马上跳到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对中间这6年的事情语焉不详。其实,既然台湾澎湖作为《马关条约》割让地在二战后马上收回,何以钓鱼岛没有收回?就是因为钓鱼岛实际上不在《马关条约》内,而国共两党忙于内战,也无从了解,更无暇顾及钓鱼岛问题,事实上把它当做冲绳的一部分看待。现在宣传中反复提及中国大陆“坚决反对《旧金山和约》”,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大陆反对美国托管钓鱼岛。其实不然,大陆当时的抗议根本没有提及钓鱼岛的问题,反对“冲绳托管”,其目的反而是要美国将冲绳归还日本。这是当时反美的大背景下为了“联日抗美”而做的决定。两岸政府对钓鱼岛完全遗忘的状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海外留学生发起保钓运动才让他们如梦初醒,倒逼两岸政府跟进“拿香跟着拜”。所有这些造成了今日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被动状态。
当前的宣传对于与中国不利的事实采取完全屏蔽的态度,把中国描叙得完全无辜,美、日则是恶贯满盈,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如果客观描叙的话,就要牵扯到追究当时政府颟顸无能的责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政治体制改革前,由于牵动统治合法性是不可能的,又由于新闻不独立不自由,由此造成中国在宣传导向与历史事实上的矛盾。如果政府能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取消对于日本的“妖魔化”宣传,向民众真实客观的披露事实真相,引导国民理性看待钓岛争端,为可能的妥协或者国际司法裁定做好心理准备,则为政府解了套,这才是长久之计。
二、民族情绪与现实外交的矛盾。
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得到官方或明或暗的支持,使得对外抗议成为中国人唯一的情绪宣泄点。几次没有受到禁止的YX,分别发生在1999年、2008年和2012年,矛头都是向外的,这当然不是偶然。可是民族主义情绪过分高涨,而国家外交还要讲法律、讲道理、讲策略,形成了很大矛盾。
三、领土诉求与国际形象的矛盾。
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理想。如果说以前中国受“欺负”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的话,那在今天中国“崛起”,GDP坐二望一的情况下,中国在国际上还是处处吃瘪,就不好解释了。有人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把中国和国际社会的矛盾一概归为阴谋论。其实任何阴谋不可能忽悠几十亿人,更简单的解释是中国的威权体制和国际社会格格不入。不论中国人多么的无奈和不理解,事实就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远远低于二战战败国日本。日本作为一个民主、发达的国家,其成就、其产品、其文化在国际上有口皆碑;而中国,再有钱也只是个暴发户的形象,即使在第三世界也是如此。由于国际形象不佳,中国在国际领土争端中得不到什么支持,而与中国有矛盾的印度、东盟、日本等国则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四、一致对外与分裂国家的矛盾。
中国解决钓鱼岛问题,还有个特殊的结构性矛盾就是国家不统一。试问如果两岸统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解决钓鱼岛问题岂不是水到渠成?可惜,虽然大家都主张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但由于政治理念不同,互相防范,互相猜忌,使得事倍功半。不但大陆和台湾之间隔阂很深,就是大陆和香港这个保钓先锋,也是矛盾重重。从最近的“孔庆东骂狗事件”、“国民教育事件”可见一斑。其实大家同文同种,血浓于水,本不应有这样的隔阂。究其原因,就在于大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距离港台业已接受普世价值、落实民主制度的民众距离越来越远。强扭的瓜不甜,使用强力压服台湾实现统一不但得不到钓鱼岛,连台湾都会失去。因此,大陆只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以民主、自由、均富的成功实践拉近和台湾民众的距离,实现和平统一,才是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正道。
五、国内维稳与国际冲突的矛盾。
当前的中国内部矛盾重重,民族主义愤青虽然气势汹汹,当局者对外采取强硬态度却不免投鼠忌器。因为以民族主义巩固统治是一把双刃剑,搞得不好会伤到自身。当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首都就爆发革命;阿根廷马岛战败,加尔铁里黯然下台,都是前车之鉴。何况新、藏大后方不稳,分离主义分子、恐怖分子随时都会发难。如果真和日本撕破脸,日方会不会效仿明石元二郎的故技,在后方煽动动乱让我收尾难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政府虽然希望通过爱国主义宣传巩固自身合法性,但不受控制的极端民族主义如何操控却是难以拿捏,因此在保钓问题上政府常常显得首鼠两端。最近苏州保钓人士被打一事就暴露出这一软肋。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国内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但以消极维稳为能事,虚弱得很。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纾缓民困,使国家治理走上民主、法制轨道,则国内矛盾就能缓解,大家可以专心对外。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以上五点,是中国保钓的结构性障碍,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中国地大人多,怎么会斗不过蕞尔小国日本!但如果继续苟且粉饰,则甲午之祸不难重演。何去何从,愿诸君详查!
中国解决钓鱼岛问题面临的五大矛盾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