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日渐远去的公信力——布衣说时事之十


 

 

最近有两件事让国人很闹心:一是不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一个多月前公布的国五条,对二手房交易明确了要缴纳20%的所得税。这项规定的用意本是要抑制房屋交易的需求,但实际的结果却是引发了二手房交易空前火爆的一轮浪潮。由于国五条的实施需要依据各地的细则颁布,因此在各地细则出台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本来还在犹豫的买卖双方,此刻都不计较了,迅速完成交易。有些想买房却受制于限购规定的消费者,更是不惜在婚姻关系上做起了文章,他们毅然迅速办理了离婚手续(当然是假的),为自己在法律意义上赢得自由身,以重新获得买房的资格。这样的乱象应该是高层政策制定者意料之外的,本来是要抑制买房需求,却反而导致了交易的空前火爆;本来是要打击和震慑投机者,却遗憾地伤害了刚需阶层,逼得92岁的老翁也要硬撑着到交易大厅来排队。还有一件更离谱的事情也令人哭笑不得,很多百姓听说天然气要大幅涨价,于是就争先恐后地前来紧急争购天然气,有人甚至不惜借钱一次购入3000立方的天然气,够一家人使用十年的。此事引起的社会性恐慌自然让有关部门坐不住了,被社会喻为“小国务院”的国家发改委也急着发声辟谣。这样两件事情都似乎有些荒唐和滑稽,但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看似偶然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必须引起警觉的必然因素,这就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政府公信力正在日渐远去。

中国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决策透明公开也是民众强烈的心理诉求,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是有太多的事情让公众很失望。领导们的自我感觉还是有些太好了,他们总是口口声声代表民众的根本利益,却对民众利益的认知和体察似是而非。比如,在房地产调控的问题上,我始终相信政府的初衷一定是为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着想的,但实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房价越调越高,普通民众希望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越来越渺茫。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领导们的智商,政治精英们能够在官场上得到较高的位置,一定不是仅靠行贿送礼、溜须拍马等潜规则就可以平步青云的,他们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可能的缺陷就在于,他们并不真的准确了解市场及民众的真实状况和现实诉求。如果在每次调控政策出台前,能多开几次论证会,多方听取各方及民间意见领袖的意见,如此离谱的国N条就不会屡屡遭遇那么尴尬的境地了。这些领导想必知道,政府的公信力才是政策实行的基础,而公信力必须建立在符合广大社会公众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基本的原则,不仅所制定的政策无法顺利实施,还会严重伤及政府存在的公信力基础啊。

中国房地产市场开放的十几年,政府调控已经成了常态,这本无可厚非,但令人费解的是,每次调控的起因都是因为房价的疯狂上涨,百姓怨声载道,政府出于稳定房价的初衷才出台的调控措施。但好心却没得好报,开始几次的调控使得市场冷清了,政府的业绩受到了打压,影响了很多行业的发展,抑制了民众的就业需求,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又出台鼓励措施实行优惠售楼,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一调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到了这几年,一般性的调控已经很难收到成效了,政府于是启动了限购等行政干预措施。结果却更糟,因为中央和地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中央希望将房价降下来,可地方却乐见房价高企,因为房价越高,土地的价格就越贵,地方卖地的收入就越多嘛。因此中央的每次调控有些势单力孤,地方政府表面上响应上面的精神,可私底下却是阳奉阴违,如此的乱局又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大概是屡次调控不利的缘故吧,上届政府在即将卸任的前夕,竟然祭出狠招,对二手房交易的获利施以重税,将调控的矛头瞄上了普通民众,不惜伤害刚需民众。这样的政策面世,自然引起了很大的民众反感,面对政府的高压举措,小民唯有赶在政策实施之前避开其锋芒了,这就是各种乱象的由来。

我们的政府与民众曾经有过良好的亲密关系,从什么时候起,彼此成了相互博弈、算计、角斗的冤家对手了呢?如此状况的发展和激化,后果不堪设想啊。民富与国强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怎么反而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对头了呢?显然,这样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也说明我们一些官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出了偏差,制定政策将民众当成了整治的对象,这样的政策又如何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呢?民间关于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很多呼声,其关键一点就是,房价高企主要责任就在政府本身,分析一下高房价的构成就能看出,其大头都被政府以土地出让及各种税费的名义收走了,现在反过来让百姓多交税借以平抑房价,百姓如何能接受呢?因此,要平抑房价还是解铃还得系铃人,如果政府能主动调降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房价自然会降下来的。这样的举措,既有效调控了房地产市场,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又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百姓的安家立业,更能有效地增强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可见,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并非那么难,总不见成效的原因就在于着眼点不对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