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标准决定产业主动权


产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不一样。产品标准主要面向最终用户,作为用户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而产业标准主要面向生产分工,是产业组织的依据。

产业标准在生产国际化的时代尤为重要。产业标准的基本依据是现代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模块化。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条件下,专业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专业化具体表现为模块化。模块化就成为基本的产业模型。在此模型下,产业标准分为公开标准和内部标准。公开标准确定产业的方向和消除新产业的不确定性,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内部标准则进行技术创新。公开标准和内部标准互相推动,形成新产业发展的引擎。进50年来的世界产业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产业格局,国家或者大企业制定公开标准,小企业在公开标准框架内技术创新。这种格局充分发挥了大企业的产业组织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小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当一个国家的技术战略立足于模仿而不是创新时,这个国家的大企业做什么去了?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做别人的公开标准下的无技术含量的低成本竞争者和最终产品的组装车间。自然小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即使小企业有技术创新,也会因为缺乏新产业的领航者和公开标准而胎死腹中。

所谓发展中国家,就是没有掌握产业标准运作机制的国家。这些国家也会有大型企业甚至超大型企业,但不管他有多大,技术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