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信用卡额度是诱发过度消费的根源


 很多卡友都喜欢追求高额度的信用卡,甚至为了提升额度,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过度使用信用卡消费。高额度信用卡对持卡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却不知道正是过高的信用额度会诱发持卡人的过度消费。

信用卡经历了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被社会所认同,使用信用卡消费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支付工具。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对消费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选择使用信用卡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特别是对于收入不高、又希望提前获得超过自己收入能力的高档商品的一个消费群体,他们使用信用卡消费实现了这个目的,还可以利用信用卡的最低还款额还款方式,减缓了持卡人的还款压力。

然而信用卡同时也会导致“信用膨胀”这种经济现象的发生。银行向个人提供贷款,可能令受款人得到了超过自身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同时还意味着受款人应该具备对这种购买力的偿还能力,无论是一次性偿还或分期偿还。

受款人通过授信而获得的潜在购买力则大大提高,同时也将超出其所能够承担的偿付能力,而一旦受款人将全部授信金额用于购买力的支付,就有可能为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因此,贷款额度应该与受款人的收入情况、经济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信用卡作为一种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工具,来自于受款人的信用风险无疑是其最大的风险所在。因此,合理用卡是每个持卡人所应该具备的正确观念。与受款人的偿还能力形成一定合理的比例,对于贷款方的银行才是相对安全的。

很多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都自信自己能把握自己节制使用,当然如果持卡人的确具有这样的控制力,使用信用卡是不会超出自己平均的收入能力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持卡人来说,特别是较为年轻的一代持卡族而言,这种“自控力”很容易变得迟钝和麻木。

使用信用卡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刷卡消费没有了支付现金时的节制力,似乎花钱已无感觉,从刚开始的尝试、需要、再尝试、再需要,最后就将消费预算、消费理性全都遗忘,逐渐被“冲动消费”所替代。这也正是发卡银行所期望的。

一般人会认为消费者的消费,应该都是由消费者自己控制的。但是据研究发现,消费者如果习惯性地使用信用卡消费后,消费金额往往与信用额度成正比,即信用额度越高,消费金额也会偏高;而如果信用额度上涨,消费金额则会水涨船高。结果消费预算不是根据个人收入来制订的,而是受到信用卡的信用额度所支配,消费者的消费预算和习惯都会被潜移默化地改变,渐渐地陷入信用卡循环信用的“魔咒”中很难自拔。

发卡银行通常为了挽留优质持卡人,会不定期地为持卡人调高信用额度,包括永久和临时信用额度。同时也会按照持卡人的申请和消费需求,根据持卡人以往的信用状况予以调高信用额度。由于发卡银行对于白金卡、钻石卡等高端信用卡的过度宣传多出于“成功人士”、“优质客户”的角度,甚至在申请信用卡的过程中,高额度成为主要追求目标。于是,申请资料造假、信用卡多头授信等行为,都为信用卡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埋下伏笔。

    信用卡的信用功能的设计,几乎颠覆了传统的“量入为出“的千古名训,社会为了刺激消费,也大肆宣扬消费者信用扩张,更多地使用信用卡实现超前消费,信用卡透支消费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从信用卡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它的确带有拉动消费、刺激社会需求的功能,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年轻人消费欲望高、超前消费能力强烈的特点很容易暴露出来。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就会适得其反。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过分追求高档奢侈的生活而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行为,势必引发过度超前消费而形成的个人负债,这样不仅不能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基础,反而成为“月光族”加大了生活的负担,过高的信用额度是诱发过度消费的根源之一。

对于普通信用卡持卡人,应该通过对自身经济实力的判断,来判定自身的消费能力处于哪一级水平,同样的商品是购买档次高、价格贵的,还是购买经济适用型的?有了这个判断,很多持卡人完全不必刻意地去追求信用卡的高额度,而应该实行信用额度总量控制,以信用卡额度的适用来作为衡量标准。

尽管消费者难以抵挡信用卡刺激消费的种种诱惑,但终究还是可以控制的。发卡银行所塑造的刺激消费的各种营销策略固然非常诱人,诸如,分期免费、积分奖励、里程馈赠等手段,但如果持卡人树立了“合理用卡、适度消费”的理性消费思想观念,更多地将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工具,那么通过提高信用额度刺激过度消费的手段就难以实现。

正确认识和了解信用卡,不要盲目追求信用卡的额度,更不要被它表面的诱惑所误导。合理使用信用卡,提倡适度消费,是每一个消费者所应该遵循的正确的消费观念。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