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能够恰当表达宜家家居与其代工厂的关系,走代工厂的路让代工厂无路可走。
宜家家居代工厂之所以发生群体倒戈,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宜家家居让代工厂不仅无利可图,更是赔夫人又折兵,亏着做生产。在欧洲各国,以低价著称的宜家家居,一不留神却成了中国小资阶层的专属品。价格竞争优势不再的宜家家居,面临中国各地疯狂的家居大战,显然,丧失了竞争的主动权。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一再压制供货商的价格外,还要想尽办法提升因竞争而导致的投资利润回报。
宜家家居进驻中国市场的15年,店面扩张速度并不像百安居等国际建材连锁超市般迅速,到目前为止,仅有11家店面。扩张速度缓慢,一方面是中国市场的地域差异性,让宜家家居的适应性变长,另一方面宜家家居店面投资多以自购土地自建为主,且经营面积较大,前期投资额较大,在短时间内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很难支撑其扩张步伐。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各地家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且各地家居商场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宜家家居的生存情况,更显波澜,谨慎之举当属上策。
即使谨慎的扩张,但是宜家家居还是为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虽说只有11家店面,但是,真正能够盈利的店面,相对初期投资而言,少之又少。随着中国家居行业市场环境的低迷疲软,这对以低价著称的宜家家居,显然是火烧焦油。其低价不仅没有在竞争中体现优势,反而在与同行的竞争中,显示出劣势。对于多数防宜家产品的众多潜在竞争对手而言,无疑宜家家居的运营成本是奇高无比的。
在中国市场,宜家家居不可能一味降低价格和对手竞争,原因是,一要保证品牌声誉,二要保证产品质量,三要确保投资收益,四要维持整个运营团队和设备的日常开支。显然,其经营成本较中国某地区的“宜家村”而言,除了原材料成本能够靠压代工厂有点周转之外,其余成本无一例外是难以比拟的。
而单揪代工厂压低供货价格,显然,不能够让宜家家居在中国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反而,这样的倒逼政策,却会将本无利润可言的代工厂商,陷入死亡的绝境。何况,在中国偌大的市场,代工厂生产要符合宜家需求,本身在前期投入方面,成本就要高于同类的小作坊和小工厂。灵活性受限的代工厂,不可能一身伺候二主,被绑住腿脚的代工厂,若不是因为宜家批量采购的优势,以量取胜,很难在中国市场存活。在家居市场活跃的年份,代工厂看上去好像是一份肥差,但是,随着整个竞争环境的恶化,这种肥差已经成为鸡翅。即使代工厂不反水,宜家家居也会考虑新的采购模式,来消除其经营的成本压力。
此次,代工厂的群体爆发,与其说是一种集体倒戈,还不如说是一种自卫式的自保。
宜家代工厂的末日路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