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标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文本载体。内部标准的形式包括:创新产品的技术指南、生产程序、检测规范、设计规范、操作规程等等。因此。内部标准中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及其他知识产权。可以说,不包含知识产权的内部标准是没有独特性的,因而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内部标准就和知识产权纠缠在一起,说不清理还乱。
在内部标准仅为企业内部使用时,内部标准和知识产权的纠缠不是问题。而一旦涉及到生产线的转让、技术转移、技术协作,这个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当你引进一条生产线时,除了要谈判生产线的价格外,还必须谈判其中的知识产权的价格。专利费就成为一项重要成本。为了减少当前费用,一般来说,专利费的支付都与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联系起来,从产品的销售额中提取。当产品销售量很大时,专利费的数额就很大。我国企业对专利的认识就是从对外支付的庞大的专利费开始的。当一个企业愿意把生产线出售给你时,意味者他不再在产品市场与你竞争,而找到了新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正是专利费的收入和支出,把制造业分成了创新型企业和生产型企业。前者靠脑,后者靠手。前者靠知识,后者靠体力。前者消耗脑力和智力,后者消耗体力和资源。当中国企业依靠引进生产线支撑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时,就只需要简单劳动力和廉价资源。一条生产线把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割裂开来,形成了两个循环。两个循环,所需的能力和资源完全不同。要跳出生产循环进入创新循环,或者说要建立创新性国家,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尽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