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社会入门教材:《大学》新读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演进:修身前后

通观《大学》,只说了两件事:第一、如何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第二、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承担家、国、天下之责任。

《大学》开篇,阐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过程,旨在论证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成长与发展的逻辑,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严谨而清晰的体系架构。

前半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社会化进程展开了论证,而后半段“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进行例证和推演,最终落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皆以此为最高标准。

主体认识客体之途径:即物穷理

比较喜欢《大学》的两个地方,其一,就是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补充,只此“即物穷理”一句,已概括了人类探寻外部世界的全过程。

首先、言明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一般人都具备认识和探寻世界的能力;其次、说明外部世界及其运行规律的客观存在;最后指出主体对客体认识的途径和方法。

当然,这个“穷理”的过程尚需时间与恒心,最终人对万物的认识可达到表里精粗无不到的地步,即,推而广之可到万物、银行系乃至宇宙、退而缩之可到微小的原子、中子。无怪乎朱熹说《大学》是为学纲目,其实便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概要。

主体认识自己的关键要义:诚意正心

喜欢《大学》的另一个地方,是朱熹在最后注解中特别强调的诚身之本,仅慎独两字,便将诚意演绎得淋漓尽致,亦是我辈早已遗忘或漠视的做人之根本。

“慎独”的根本在于意念诚实、表里如一,此一则说明言行一致对做人的重要性,二则是判断他人善与不善的主要标准,即,即修己之诚意,辨他人之善恶。

《大学》的“正心”,则与佛教对贪嗔痴的戒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是造成心不正的根源,时刻减少或杜绝此类意念乃是正心之要义。

以上诚意、正心是人作为主体探索本体、修正自身、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也正是修身的途径与要义。

人类追求的三重境界:止于至善

《大学》所指的最高境界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重、指作为人的美德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第二重,指人类探究世界及自身本原的能力要达到精进完美的境界;第三重、则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即,无论是即物穷理、还是诚意正心,皆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次递进,每一层皆以止于至善为最高境界,方能为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期间,贯穿始终的是个体的诚意与正心。

追求至善的整个过程都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所谓“唯命不于常”,皆由人的善恶决定天命之所在;同时又强调仁者能爱人、亦能恶人的重要性,即,主体对客体及其他主体善恶取舍之重要意义。

后记:《大学》后半段篇幅主要阐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例证及要义,虽然当时的政治目的性很强,但是对于现代人处理社会关系及问题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倘若能够真正心领神会,也是受益终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