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突破“深水区”的四大改革


  中国改革已经进人深水区,如何改革?党的三中全会突破了“深水区”的四大改革。

  1、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是新一届政府此次改革的重点。虽然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过去财政承包制下多种弊端,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地方政府事权不清、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等问题,这也导致了

  地方平台债务日益庞大,其中蕴涵的风险不言而喻,这也给我国整体忘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所以,再次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设计,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重新划分;二是改革和调整税种,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即保财政收入,又要为企业减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方案认为,应在维持宏观税负和中央财力集中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划部分事权,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同时规范地方融资平台,扩大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范围,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所谓的“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是指用名义账户制统一各类人群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医保参保补贴实现“费随人走”,人口跨行政区流动时补贴由上级政府承担。由中央政府把这些待遇都记录到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中。但是政府究竟如何划分中央与地方如权责,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再来看税种改革。在完善税制方面,逐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合并营业税,同时推进以房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主体税种建设。对于消费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方案是,按照消费地原则将国内消费税划归地方税,由生产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征收,同时将车辆购置税划归地方税。健全地方税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建立房产税体系。但房产税是一个较难征收的税种,需要解决信息征集和房产评估问题,要有相关的立法保障,要求财政、税务部门审慎设计、周密准备。2011年1月,上海、重庆都曾经开展了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但似乎效果都不明显。试点两年,房产税占财政收人的比重非常有限,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中全会后扩围房产税试点将会尽快完善相关制度,等到过渡期后将全面推开。市场担心房产税将对房价有严重的冲击,从而影响地产企业的盈利以及相关上下游。不过,国信证券认为房产税的推出对房价和地产上市公司的短期利空不可避免,但是对于一线城市的房价影响不会很明显,对于二、三线中小城市房价的影响暂时无法判断。

  “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已经扩围到全国9个省(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而且除了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之外,建筑安装等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将纳六试点范围。与此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主管部门,已将中央和地方调整“营改增”后增值税分成比例提上讨论日程。开征环境保护税是未来转型经济下的必然之路,这将对传统资源型如矿产开采企业和重污染如钢铁、化工、造纸行业造成新的影响,并反之有利于环保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土地改革的核心是盘活农地,解放农村生产力,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摊进农业现代化。同时也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人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而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

  土地流转是预期制度改革中最大的红利之一,但同时也是最有难度和争议的改革措施之一。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通过市场流转,更不能直接人市。条块分割的土地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一系列制度和操作障碍,规模生产难以实现。现在黑龙江等地已经在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形式,在两大平原先行先试。

  农地“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基础,当前,土地级差收益都是落人地方政府口袋,而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并没有享受土地增值收益,这也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关键在于相关政策法律制度上的突破。现在农地所有权的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而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使用权确权在2014年前应能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稍晚。总体看,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步人快车道。

  目前已经有多地在探索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比如,安徽芜湖乡镇政府全程主导”模式、苏州“有限放开”模式、广东南海“社区股份合作制”模式、广东“农地直接人市”模式等等;另外,重庆、成都、嘉兴、天津、深圳、福建沙县等省地进行了积极试点,预计短期内将扩大试点范围。今年1月深圳市公布“土改”细则方案,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业用地使用权可人市交易,这被看作具有突破意义的“二次土改”。

  3、深化国企改革

  三中全会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政策措施,根据放宽市场准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要求,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积极引人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市场也把此次改革称为国企新改革。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仍存在定位不清、经营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职能定位、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改进运营模式和治理方式。

  从效率和公平两方面看,国企改革势在必行。银河证券认为,未来几年可能呈现“民进国不退”的经济结构调整,既开放垄断领域的民资准人,又对存量的国资进行制度改革式的盘活和调整。具体措施包括:(1)国企垄断领域对民资开放;(2)上海国企改革实施资产重组。2013年国资委提出的国企改革重点工作中,以上市公司为平台推动资源整合是改革重要方向。

  4、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从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限、到上海自贸区再到民营银行,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审慎迈进。其实早在2010年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进程、条件等方面都做了前瞻性的阐释。至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只剩下最后的“惊险一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了,但这并不简单。

  招商证券分析,如果立即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将导致银行间的揽存大战,存款利率在恶性竞争下不断上升。同时为了弥补存款利率上升,银行倾向于高风险的放贷业务,以维持一定的盈利空间。银行的存贷差、

  风险偏好、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都会受到负面的冲击,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利率市场化也一直被市场看作是银行股的一个长期利空因素。

  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央行的表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动作将从银行间市场上的同业存单人手,待条件成熟时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这也是央行沐贯的

  思路,即利率市场化将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奠定基础,推进民营银行形成竞争机制也是其中的一个新举措。近期苏宁云商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申请成立民营银行一度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同时市场也期待推动大额可转让存单(CD)的利率市场化,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扩大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规模,形成完整的市场化基准收益率曲线。

  另外就是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计十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此倒逼外汇市场、跨境投资、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本外币综合经营等领域的改革。总体来看,将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需求为重点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