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帝国机制简析(12月4日)
关键词:中国历史 帝国机制 君臣斗法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最终却在国际社会处于落后的尴尬状态,不仅在商品经济与金融服务系统,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与资源极度短缺,民族向心力与自信力遭遇重大打击,草根与精英一致对中国历史与现实进行各种形式的讨伐,官场之腐败成为痼疾,民主进程与言论自由更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
导致中国发展现状的因素很多。从地理角度,中国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特色,西北与西南的高山,北部漫无边际的草原,都很难找到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对于百姓而言,只有寻找出海口,勇敢的走出去,才能获取生机与活力。同时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的迁徙也是趋势。
依托地势彪悍的草原游牧民族与白山黑水之间的强悍民族,更是形成波浪一般的压力,让处于中原的农耕民族只有朝东南迁徙,才能求得生路。在兵法中更接近于背水一战的态势,所以抵御外部强敌的军事重镇基本都在北方,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则都以东南方向为主。
导致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却发展缓慢的核心因素,与其在于地势上的守势,不如说是在于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的寻求成熟稳健的内部机制。
古代的君主,最大的对手不是外敌而是贤臣,贤臣一旦被重用,就有结党营私甚至谋逆的危险。一旦受到异党的排挤,或者有功高震主的感觉,到那个时候就会遭遇灭顶之灾。任你是位高权重,一呼百应,都会在瞬间被翻盘,所以人人自危,并进一步退两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说的权臣之间的倾轧。
历朝历代都有相应的人走茶凉的经典悲剧,远的不说,近1000多年的历史中,将相首辅最终“不得好死”或者死后还被拋棺扬尸的更是不计其数,难怪晚清重臣曾国藩,要以厚重的日记家书的方式昭告天下,自己并无二心的效忠决心,事实证明,能在仕途之中得到善终的,基本都是“老滑头”。
真正不能做到“结党”是不可能的。臣子之间更多的确实是在勾结,以形成更加稳定的政治地位,图谋自保。朝廷内部的派系之间,更多的是在内耗。手法的刚柔之间,手段的阴阳之间,改革与保守之间,国富与民富之间,都会形成相应的对立局面。这就导致即使出现中兴之臣,都难以确保改革变法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与君主的态度决定时代的走向,因为忠臣与奸臣、清官与贪官、改革与保守之间,大体是势均力敌的。即使帝王君主如鸿毛一般轻盈,都可能会决定局势。
我们总是把责任归结于帝王君主,却不知道贵为帝王君主实际上并非那么强大,也有很多难言之隐。即使有中兴之志向,也未必会挽救帝国走向没落。崇祯皇帝,光绪皇帝,大体都是处于这样的定位之中。不仅国力变得积贫积弱,而且内忧外患,军事衰微,这大概就是基本发展规律了。
君王虽然权利熏天,但也未必会有多么有为,至少需要遵从祖训、遵从太后懿旨、遵从既得利益集团的情绪危害,遵从自身人性之本能之弱势。单纯从这四个角度而言,属于君主帝王的空间就相当有限了。
历朝历代都有苛严的祖训,而且随着帝国持续统治,所需要遵循的祖训就如同绞索一样,不仅难以违抗,而且越缠越紧。祖训都是从维护皇室统治的稳定性角度出发的,核心无非就是文治与武功,文治可以休养生息,武功却是会扬国威吐晦气的。后世子孙取得再辉煌的成就,都无法超越祖先之上,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中国素来是以忠孝治国的,由于尽忠报国是最大的尽孝,皇帝自然也需要无比崇敬地尊敬太后的意愿的,试想帝王君主对自己的老娘都不孝顺,何以在朝野立威?何以确定说一不二的话语权?所以帝王君主尊敬太后与其是懦弱,不如是在秀给朝堂上的大臣与天下的庶民百姓看的。
从家天下的时代开始,中国就形成了内敛型的发展模式,开国帝王开疆拓土建立政权之后,更多的不是图谋发展,而是希望稳定,更多的不是散财以获取民心,而是用忠孝与儒家法家结合的方式来规范民众的思想,并以传统道德观念突出统一团结的思维定势。
个人服从家庭,家庭服从官府,地方官府遵从中央,中央听从君主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既得利益集团,在很多时候不仅仅包括那些腐败的官僚机构,也包括皇族外戚自身,毕竟每个人都有养尊处优的天性,都有相应的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倾向性,而假如变革势力会让君主感受到危机与焦虑,那么既得利益集团就会让帝王君主的危机与焦虑得到缓解。
最为困难的是战胜帝王的心魔,不管是对于祖宗成法与太后的畏惧,还是对于享乐生活的追求,都会让帝王君主的内心生出很多的怠惰倾向性。而作为最终决策人,不仅日理万机的忙碌,而且任何决策都将在极大程度上左右帝国的命运,并在内心承受巨大压力。所以稍有偷懒就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策略。
贾春宝认为,综合起来,中国从农耕社会,从帝王君主的家天下,从儒家与法家完善制度之下的思想与管理机制,从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从皇权之下,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从官僚晋升机制与家族荣辱平衡标准等方面因素,都决定了中国持续性地以忠厚长者的成熟方式去思维。
中国的发展在绝大部分时候,注重的都并非爆发力,而是长久的耐力。不在于物质财富与金钱的贪婪无限,而更多的在于正统家风的传承与精神财富的发扬,理性成分多于感性冲动,但恰恰是这种缓慢的成长,有规律的节奏,才使得中国历史连绵不绝。
贾春宝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