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伦为何如此高调讨好中国?


 

卡梅伦来中国后的一些言语惊到了不少人。比如卡梅伦今天就表示,英国将做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支持者。

 

英国的这种表态让中国人肯定会感触良深。中国人都知道,英国和中国很难走到一块的。英国是最典型的西方优质人种,每天跟美国混在一块,而中国是最典型的东方人种。高傲的欧洲人能对中国进行这样的表态,是不是吃错药了?卡梅伦为什么要这么高调的讨好中国人呢?

 

我们把卡梅伦对中国的态度再往前翻一年。一年前,卡梅伦做了什么?不顾中国人的反对,接见了达赖,这触动了咱中国人的底线。中英关系开始恶化。

 

当时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有几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北京不断派外交官到爱丁堡(苏格兰首府)和都柏林(爱尔兰首府),而不是伦敦,以示对英国的冷落中国还隆重欢迎(苏格兰首席部长)萨蒙德访华,认为这是对伦敦的侮辱。伦敦市市长三个月决定10月率领英国商团访问中国。在被媒体问到对卡梅伦访华被拒一事如何看时,他以玩笑口吻指出,相信卡梅伦近期难以访华,除非偷偷藏在访问团乘坐的客机里

 

英国实在是伤了中国人的感情,中国彻底关闭了对英的大门,大英帝国也第一次尝到了被中国拒之门外的滋味。英国官员访华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邀请,没有邀请就别想踏上中国的土地,也就是说英国皇家大臣们事实上已经被禁止访华了。今年5月,首相卡梅伦终于按耐不住了,正式表态:英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尊重中国主权。他的讲话似乎并没有引起中国的谅解,中国反而对法德和其他欧盟进行更大力的投入,这让英国更加坐立不安。为了能赢得中国这个经济大佬的青睐,英国近日里竟然做出了堪称世界波级的大创举,这一举动就是英国政府将对中国开放英国核电站项目的投资,并且占据大股。

 

英国如今对中国的这种举动都是让我们受宠若惊的。英国如此放下身段是有苦衷的。

 

作为欧盟的龙头,中英贸易经济往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今非昔比,英国已位居德国和法国之后成为欧洲中游国家了。而中国却强力崛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欧洲来说已是举足轻重,尤其是英国。

 

英国政府加强对华关系有着对其自身利益的考量。卡梅伦一直强调英中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曾在2010年承诺到2015年把两国贸易额翻一番,达到620亿英镑。现在看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欧债危机以来,面临经济衰退严重威胁的一些欧洲国家纷纷表示,希望借助对华出口来拉动经济,英国也不例外。而中英两国经贸关系也在中欧贸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一枝独秀。今年前10个月,中英贸易同比增长7.5%,远超同期中欧贸易0.5%的增长率。金融危机以来,中欧贸易增长放缓,与此同时,中英贸易异军突起,从2009年的392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631亿美元,年均增长17%,高于同期中欧贸易增幅3个百分点。

 

所以卡梅伦的访华明显带有着贸易合作先行的意愿。卡梅伦急需要将中英双边贸易额做到2015年突破千亿美元关口的宏大目标。无论如何,对于英国来说,中国是庞大的市场,这是英国借以走出欧盟债务危机烂摊子的救命稻草。

 

英国放下身价是值当的。

 

关键是中国为什么会松口,愿意让卡梅伦访华了呢?

 

很多人说,中国重视英国合作,是寻找一个打入欧盟的突破口,这肯定是一个需求。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来说,这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一直都说,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然而仔细分析,所谓的投资、出口、消费,仍然都是实体经济的层面。投资一般是投向基础设施,外贸基本上是商品的出口贸易,消费是商品和一般服务业的消费,说到底还是一条腿。这就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崛起提出了要求——必须要有另一条腿快速跟进,这条腿就是金融。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金融业的成长缓慢实际上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得不到血液,虚拟经济空转增加高杠杆风险。而与之对比,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发达的金融业,恰恰可以为中国的金融发展提供值得参考的蓝本。

 

英国虽然衰落了,但我认为英国在金融业的地位依然是举足轻重的。

 

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业的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在英国又怎样呢?伦敦共有486家外国银行,数量超过其他任何金融中心。相比之下,法兰克福只有267家,巴黎266家,纽约253家。伦敦的这些银行有33%来自欧洲,这些外国银行管理着英国银行业50%以上的资产,总计超过36万亿英镑。

 

保险是什么情况呢?哪怕到目前为止,伦敦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2008年的总保费收入达250亿英镑。况且伦敦还是世界主要的再保险技能中心。整个英国的保险业,在欧洲还是之最的,在全球能排第三,2008年的净保费收入是1800亿英镑。毫不保留的说,英国还是世界最领先的航空与航海保险市场,共占全球份额的23%

 

英国的金融业看头不单单在这些传统的区域,就算是在外汇交易、金融衍生物、基金管理这些领域,英国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到现在为止,伦敦的外汇交易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占了全球交易量三成以上,都已经超过了纽约与东京的总和。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在外汇领域,比较时兴的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市场,伦敦是全球的老大,一个伦敦的交易量占了全球的35%还多。期货和期权怎么样呢?伦敦算不上世界第一,但也至少是全球第二,仅次于芝加哥。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中心是欧洲货币市场衍生交易的世界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化交易所,以5000亿英镑的日交易量超过全球任何一个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成交的非铁金属占了全球交易总量的90%以上。国际石油交易所是欧洲最领先的能源交易所,布伦特原油交易量占了全球交易量的2/3

 

我举这么多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英国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好像是沦落了。实际上,英国并不简单,尤其是伦敦。

 

我们不可小觑它,伦敦的金融对中国来说有用,尤其是对于正处改革中的中国政府。

 

这一次的三中全会,中国的重点放在了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证券市场改革首当其冲。在证券业的经验方面,伦敦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国际化的证券交易所,60多个国家的470多家公司获准在此市场交易。从市场分析以及其他专门人才的服务来看,伦敦有4500名分析师,大大超过纽约的3000人和东京的1200人。

 

过去,中国秉承的是慢慢来的发展思路,一个事物不到百分百把握绝不轻易退出,尤其是金融。我们可以从酝酿十年的创业板和酝酿了三年的股指期货中得到答案,更毋庸说前路漫漫的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运气好的是,正是这种稳扎稳打的发展思路,让中国躲过了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暴,但同时,却也错过了异彩纷呈的金融创新时代。目前中国国内的金融业基本上一经进入了死水模式,之所以资金不愿意金融实体经济,实际上也与模式的创新缺失有关。

 

如果中国想要维持世界工厂的名号,那么大可以不考虑金融业的跟进情况,维持现有的发展模式。而如果想要实现走出去,实现经济的腾飞,实现转型,那么实体经济已经发展成熟之后的中国,就必须将另外一只腿加速跟进,而这其中,英国实际上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和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