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负债保障型向资产驱动型转变


  过去十年中国保险业无论保费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得到很大发展,从经济保障向“经济保障+财富管理”不断拓宽,资产对负债增长的引领作用也日趋明显。但目前尚未全面、综合地审视和主动管理资产和负债,其管理的主要特征仍然是传统上简单的负债保障型的思路,这样的模式在大资管和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受到市场、客户、成本、营销模式等不确定性影响较大,如保单的数量、定价利率、退保数量等。随着金融混业趋势的不断渐进,特别是负债端成本的不断推升以及产品趸交化、投资化趋势的不断演进,面对费差损的不断增大和承保亏损的不断增加、资产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不断累积、市场利率的波动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应从以单纯出售保单增加负债、依靠负债增长增强盈利能力,从而维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负债驱动型经营模式向以资产管理、收益管理为主,进而达到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资本驱动型经营模式转变。即实现承保利润最大化和股权市场价值最大化。目前,金融管制放松带来不断的金融创新涌现,保险业要在利率和信用环境下考察与银行、证券的业务互补性,从资产、负债规模和期限结构方面、广泛的动态研究金融混业的方向选择,寻找、发现和利用功能互补的套利机会。

  从业务互补性来看,保险与银行、证券产品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都是投资者资产组合中不可获缺的部分,在个人财富管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客户角度看更希望购买成本更低、获取收益最大,能够实现投资账户和结算账户的无缝连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揽子金融产品和一体化金融服务,成本更小、效率更高、收益更大。但是保险业的DNA是做负债出身的,特别寿险业在负债端有数以万计的同质化的保险产品,以前这些产品因为定价利率管制还有一定的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带来的承保利润,现在承保亏损不断增长,全部的盈利模式就是投资收益熨平承保亏损。而资产业务端又不是保险业的关键驱动力,不论人才储备、体制机制、项目储备、运作经验、风险管理等等方面,最为不利的是保险业在资产业务端几乎没有核心的产品和工具,除了仅有且没有多大竞争力的“保险债权计划”外,其余所有投资都是“买鱼”吃,购买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等都是别人制造的产品,很多产品被结构化、被证券化,其中隐含的风险难以识别和计量,负债端满期给付是刚性的,资产端久期和收益是弹性的,购买产品是别人的、风险敞口是自己的、收益率是预期不确定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凸性难以预估和计算。在现有的环境下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保险就需要与银行、证券更紧密的结合,比如保险企业利用万能险或者投资连结险账户与商业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充分借用银行在债权市场的资源禀赋和券商在资本市场的资源禀赋能力;还比如,保险产品目前已经投资化,以后探讨银行和证券产品中如何植入保险保障性,或者通过账户链接的形式实现不同产品对同一客户的一体化链接功能。纵上分析,未来保险业应在负债端产品开发定价时积极寻求与银行业、证券业的互补业务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