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四万亿要是用于生态农业就好了


当初四万亿要是用于生态农业就好了

-----一位农业开发的朋友感叹我当年要用四万亿建立四万个生态龙头建议的高明!

汪华斌

昨天一位朋友联系我,说要就发展生态农业与城镇化结合的问题请教我;说当初我提出的四万亿应该在全国建立四万个生态农业龙头的建议真的太正确了。如果当年有人听取了这个建议,那么这些年地方筹集建立配套工程;实际一个龙头就是一个新型城镇化。而现在我国城镇化未来3年需25万亿,这钱从哪儿来还待破解;因而城镇化不仅被迫推迟,而且我们的持续经济也受到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们社会公布了四万亿的拯救计划;于是全社会到处是这四万亿如何分的探讨声。由于我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搞生态农业项目,所以我第一时间就发文提出了用四万亿在全国建立四万个生态农业龙头的建议。我的理由是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优先发展的还是农业;而且还是与时俱进的生态农业。更为重要的是我提出用一个亿建立一个生态龙头,而后面则需要地方整合社会资源或引进开发;因为围绕这生态龙头后面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说实际这一个龙头就是一个特色生态开发区;自然这也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更是发展中国新型农业的方向。

我们看到这些年城镇化建设的结果,那就是集中开发出来了成遍的住房;而经济发展几乎是空白。如我考察过两个城镇化建设的样板点,一个是开发区内的城镇化;竟然也是成遍的鬼屋(即没有人住的房屋)与比比皆是的空门面,这样的城镇化多年了还是这么凄凉。另一个是某农业区,竟然开发出每人拥有三套住房和一个门面的新城镇化;结果这里土地没有了,而经济同样没有支柱;现在这里的农民就是等待有人来这里买房而好卖房变钱,再就是指望外来人在这里租门面好收租金;因为这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卖的了,这竟然还是当时的省级示范城镇化样板。

其实我们都知道,英国城镇化不是开发出来的;而是工业发展形成的城镇化。而我们现在竟然连依靠什么生存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却是将房屋集中并过量开发;这就是我们现在不少城镇化的定位。好像我们社会任何地方都是住房供不应求,好像我们任何地方都是门面;正因为如此,我说我们每个中国人拥有一套住房和一个门面还是不够;因为我们的就业根本不知道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当年要发展生态农业;目的就是要当地人就近就业。因为生态农业依据当地的土地与环境,实施对应生态系统开发;这就是持续稳定地增长农业经济龙头。在这个龙头的带动下,再开发深加工与后勤服务等系统工程;这就是一个城镇化的模式,而且还是真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

虽然我们的舆论导向说刚落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翻开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说是会议为“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发展方向与实践道路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城镇化不仅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正因为如此,经济发展是任何城镇化的支柱。然而在我国房地产经济持续增长中,我们只注重农民拿到了钱就说农民富了;却不知道这里今后几代人稳增长的舞台是什么。正因为如此,很多把握城镇化发展历史机遇的竟然就是房地产开发;如我们鄂州有个村竟然欢天喜地,因为鄂城区政府整体搬迁就定在这个行政村的土地上;所以大家都快速地种房屋,因为拆迁才是大家城镇化发财的硬道理。这也是我从国内外曾先后引进外资近150亿准备开发家乡生态农业,竟然全部被农村各级领导拒绝;因为大家都在等待拆迁,说这才是中国城镇化之路。

现在又在说社会各界在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思想碰撞。这次会议说在理解新型城镇化上凝聚了共识,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上的共识就是由大接纳农村户口的人,却不是农民在当地实现产业转移而成为城市人。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应该是全面放开建制镇的户口限制问题;而不应该只是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用城市就业来安排农民成为农民工的现实。

当然我们看到保护生态安全、注重生态文明成为了新的重要共识,但在划定生态红线与坚持生态文明上却缺乏明确方向;因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依然只能是口号。正因为如此,尊重自然、科学规划而想使城镇化建设少走弯路的中国估计最后依然还是会在城镇化的建设上走弯路;因为现实就有很多案例叫人痛心。

既然想新型城镇化成就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诗意,那么规划全国生态龙头依然是当务之急;因为当年的四万亿投资错失良机,现在是亡羊补牢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不把握生态建设的合理布局,那我们将只能是给子孙后代制造灾难;因为土地流失容易,而增加土地却是难上加难。同样环境更是如此,污染环境相当容易;而治理环境却真的很难。这就是朋友要我咨询生态与城镇化话题时,而重新引发我2008年对四万亿投资的感慨;因为这就是持续稳定地增长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