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与低端:其实仅一步之遥


篇故事:前不久朋友聚会,一新妈妈谈起孩子照百天照,牢骚满腹。

该妈妈选择了一家儿童摄影机构的上门拍摄服务,在电话谈定了一个套餐摄影服务后,服务人员带着器材如期上门。服务人员换了拖鞋进门后,便拿出不同相册极力推销不同的套餐组合,力求让该妈妈选择更高价格的套餐。经过比较之后,该妈最终坚持了一个较低价位的套餐。之后的服务人员态度立即大变。从服装选择,到对孩子造型布置的耐心程度,均不如进门初步推介时的热情。

在草草拍摄之后,新妈妈迫不及待地让对方走了。对孩子的耐心程度、摄影师的臭脚丫子味儿、以及场景布置的细腻程度,让原本舒适干净的家变得污浊凌乱。

之后的日子便是漫长的等待。电话再三催促下,对方终于在三天后传回了原片供选择,之后又是十五日的修图制作期。

“下回再也不找这家了!一会儿就上微博晒晒经历,防止他人再被折腾!”

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摄影机构近年来突然增多。经过市场的洗牌,除了几家高端机构外,其他大多是一些小型工作室在以价格战苦苦度日。这些小机构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服装道具都是那么几件(且都相同),拍摄姿势设计千篇一律,甚至连最后之作相册外的赠品也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便是他家定了698元,咱家就定598元。与工作人员一聊起来,对方还都津津乐道地自诩“我们虽然低价,但缺和XX高端影楼拍摄之作的一样。”

真是这样?非也!对于这个行业来说,除了构图设计、后期处理这些基础技术存在一些小差距之外,服务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产品组成部分。而这最重要的部分,却往往被品牌经营者忽略。

拿开篇的事件为例,这家影楼也在以无偿上门服务等措施来争取客户,这是可赞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更是以单笔利润为导向,这是可悲的。精力、成本投入相当的情况下,客户体验却比成本更低的守店经营服务体验更差。这是成本投入上的不幸,品牌经营中的可悲。

此时有些人会说了,问题出在执行者。其实不然!执行者在执行中的不良表现,根源往往来自于经营者的管理智慧。

如果经营者将销售考核和服务考核区分开来,该影楼的上门服务人员不会做出刚进门的推销举动;苹果零售店对员工的考核设计便是一个经典例子。苹果零售店的良好服务和不强推的作风,完全源自于对店内销售人员重新定义为服务人员,且不以销售指标考核店员。

如果经营者的品牌设计思路清晰,目标远大,服务人员的服务推介不至如此苍白地落入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俗套。上门服务的细节设计(自带鞋套等),针对不同孩子的创意(主题系列设计)产品组合设计、给新妈妈的额外建议等等,都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服务体验。而这些,几乎都是不需要增加成本投入的,只需要经营者有一个更清晰的品牌发展设计。这也是高端服务品牌和低端品牌的核心差距之所在。

这个问题其实普遍存在于很多艰苦度日的公司。大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争夺客户,让客户愿意掏更多的钱。到头来,却发现利润缩水了,客户却更不满了,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了,而高端品牌却越赚越嗨。

这,其实是一个大家都懂的短视怪圈。高端和低端,其实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