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之为“中石化史上最严重事故”的死亡人数还在继续上升。据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现象指挥部消息,截至昨天11月24日13时,现场搜救又发现死亡4人。至此死亡人数增至52人。
对于事故的发生,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事故现场称,“看到事故给青岛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万分痛心。向逝者深深哀悼,向伤者、家属们深切慰问,并向青岛人民和全国人民深深致歉。将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抢险救灾和善后工作,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查出事故原因。”
显然在这件事上,中石化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准备向全国人民有一个“好的交待”。目前,国务院已经成立事故调查组,预计在不久之后,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会有一个准确的事故责任认定。那么在此出现巨大伤亡的惨痛事件中,我们又该有啥深刻反思呢?
首先,今年上半年,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6月初至9月底,在全国集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入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督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铁腕打击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坚决堵塞安全生产监管漏洞,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然而,大检查、大排查刚刚结束,“中石化史上最严重事故”就发生了,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讽刺。此外,在两年前中石化发布的隐患整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这说明,中石化早知此地有安全隐患,只是当时存在侥幸心理,没有下决心立即进行整改。
由此可见,“重视”安全,往往是在事后,而不是事前。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充分反映了这点。
再者,中石化和青岛市政府从漏油到爆炸有宝贵的7个小时的可以用来疏散群众、发布警报,中石化在干吗?有报道称,在23日晚间由青岛市政府主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表示,青岛市政府是在10点钟爆炸之后才知道漏油事故,在凌晨3点漏油到上午10点爆炸的阶段,青岛市政府并不知情。他称,在此7个小时阶段,“好像”是中石化在处理。
最后,一些城市看重发展地方经济,而缺乏足够的人性化。据中石化的披露,东黄复线管道已运营达27年之久,目前中石化管道的周围环境,早已和当初不一样了。这反映一个很纠结的问题:青岛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可能注重了速度,忽视了质量与安全性。其实,城市快速扩张而忽视安全的问题普遍存在,2010年7月28日,南京市迈皋桥地区一废弃工厂拆迁时,发生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造成了22人死亡、14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的严重后果。
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值再一次告诫各地方政府,在做城市规划时,在发展地方经济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将人放在第一位,简言之,人性化是第一位的,可持续性是第一位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光注重表面政绩,迟早会为忽视安全与质量埋单。到时候,受伤的,除了民众,也还有决策者。
如果中石化将“重视安全”放在事前的首位,不抱侥幸心理,该事故就不会发生。如果中石化在漏油的第一时间内做了反映,除积极排除隐患之外,还配合政府紧急疏散当地群众,相信这7个小时足够可以挽救很多条生命。如果当地政府,把人性化放在第一位,安全性放在首位,对城市管线作出合理布局,而不只做表面政绩文章,那么此次事故也可以避免发生。虽然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尚未拿出结论,不过“中石化史上最严重事故”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结果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