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贵文化遗产 伊川宋代三大書院


 伊川宋代三大書院:



 1、邵雍创办大莘店安樂書院

安樂書院遗址发现当年邵夫子讲学于家亲笔所写“安樂書院”校牌:









康熙二十六年春三月,康熙亲书《学达性天》御匾,派钦差喀拜送到大莘店邵夫子祠安樂書院


图片:大莘店邵夫子祠安樂書院大门楼

   邵雍,字尧夫,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儒学、史学、数理学家,其传世著作《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篇》、《伊川击壤集》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研究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邵雍30岁(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其生身母亲李氏在辉县共城去世已满十周年,邵雍父亲邵古带着续娶的杨氏和邵雍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在邵雍陪侍下迁到伊川神荫原西南大莘店(今伊川平等乡)。邵雍生母李氏的骨殖也随迁到伊川神荫原卧龙沟之阳安葬。在大莘店隐居期间,创办安乐書院,讲学于家,是邵夫子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之一。
  邵雍《观易吟》诗中讲到他与父亲在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莘店隐居之地是“吾隐安乐窝”:“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邵雍把隐居在乡下的地方取名安乐窝。那么,安乐窝是什么意思呢他谈到安乐窝的意思:“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对随父亲邵古隐居在伊川神荫原西南的安乐窝,“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邵雍与他父亲一样是满足的,他说“伊川云水乐无穷”。
作有《乞笛竹》表明当时的心情

   洛人爱种花,唯我好种竹。所好虽不同,其心亦自足。
   花只十日红,竹能经岁绿。俱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


   程颢所作的《邵雍先生墓志铭》记载,“先生在洛三十年……讲学于家,未常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贤者尊其德,不肖者服其化”。

   邵雍隐居伊川二十多年,不求功名利禄,安贫乐道,精心读史、写史;研易、画先天图;讲学、著书,完成“安乐窝中一部书--《皇极经世》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
创办安乐書院。著名理学名家程颢、程颐曾在此跟着邵夫子潜心求学,这里也是邵雍传世经典《皇极经世》、《观物篇》、《伊川击壤集》等著成之地。至明代,安乐书院颇具规模,成为当地莘莘学子求学的重要场所。
邵雍 《伊川击壤集 昼梦 乡关》回忆在大莘店生活二十年的情景:
梦里到乡关,乡关二十年。
依稀新国土,隐约旧山川。
身已烟霞外,人家道路边。
觉来犹在目,一饷但萧然。
 
 明代宣德三年(1428)河南布政司在邵夫子祠旧址所立的《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记载:“先生之功德被于后人,薄海内外皆知遵从而奉祀之,新店为先生故里”。
 
   在当年邵雍隐居的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内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确认了伊川莘店确实是邵雍的隐居、讲学于家之地,“吾隐安乐窝”是事实


   安樂書院原址面积为八亩。明代《李氏家集》记载:安乐书院的大门为先天八卦门,门匾曰“安樂書院”,门前有河流过。书院正殿为“皇极书屋”,屋内有邵雍像。院内有“击壤”和“弄丸”两亭,“天根”“月窟”二轩,为研究学术的地方。另外,正殿后还建有邵氏灵迹(即邵氏祠堂),里面供奉着邵夫子的父亲邵古以及邵氏先祖。
   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宋理宗给他的封号“新安伯”(新城安居乐尧舜之道的圣人)。
   邵雍与同时代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道学五子”。邵雍与子伯温、孙邵溥称宋代三贤。邵雍与“孔圣”同享庙祭香火之位。( 《宋史,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端平二年正月丁酉,太阴行犯太白。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十哲”。程颢把邵雍称之为“内圣外王”,后世人尊称邵雍为——“易圣”。


      邵雍安葬在大莘店村西北三里地的“安樂佳城”,墓园中有明宣德三年,清乾隆六年和民国三十一年重修的三通碑和邵古的墓志铭碑。山门、石坊、飨堂、陵墓保存良好,陵园面积7600平方米,1963年被河南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安乐書院原址先后成为政府办公场所和学校;2010年伊川县政府将大莘店安樂書院《耕莘击壤》列为伊川八大景之一,决定重建安樂書院。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原《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军中将邵华泽先生的信件,邵先生为大莘店邵夫子祠安樂書院题词:“大莘店邵夫子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参考阅读
北宋邵雍创设安乐书院 讲学于家著书立说
2013年10月24日 《洛阳日报》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0-24/5418574.shtml

 作者:姜春晖
核心提示

  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家、历史学家邵雍,在伊川隐居30年,创办了安乐书院。这里不但是著名理学名家程颢、程颐潜心求学之地,而且也是邵雍传世经典《皇极经世》《观物篇》等著成之地。至明代,安乐书院颇具规模,成为当地莘莘学子求学的重要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安乐书院原址先后成为政府办公场所和学校;2010年伊川县决定重建安乐书院。

   讲学于家 乡里化之

  邵雍,字尧夫,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出生。后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大莘店(今伊川县平等乡)居住。初到大莘店,全家住在茅草屋里,他亲自砍柴烧火煮饭侍奉父母,即使常常断炊,却怡然自得,自称“安乐先生”。

  在大莘店隐居期间,创办安乐书院,讲学于家,是邵夫子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之一。正如宋代理学鼻祖之一程颢在其所作的《邵雍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那样,“先生在洛三十年……讲学于家,未常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

  这段话说明邵雍在洛(包括伊川大莘店、洛龙安乐窝)居住30年……在家讲学期间,虽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但前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乡里被他教化,受到人们尊重。

  至明代,邵夫子所创办的安乐书院已颇具规模。据明代《李氏家集》记载:此时安乐书院的大门为先天八卦门,门匾曰“安乐书院”,门前有河流过。书院正殿为“皇极书屋”,屋内有邵雍像。院内有“击壤”和“弄丸”两亭,为研究学术的地方。另外,正殿后还建有邵氏灵迹(即邵氏祠堂),里面供奉着邵夫子的父亲邵古以及邵氏先祖。

 

著书立说 影响深远

  在安乐书院期间,邵夫子不但讲学于家,还积极著书立说,相继构思、完成了《皇极经世》《观物篇》等传世著作,阐述了他对宇宙本体等问题的看法。

  邵夫子在这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首先,作为易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周易》的太极思想,阐发太极、阴阳、神话原理,论定太极为宇宙本体,即太极为宇宙的本体,并用太极的自我运动,去解释宇宙万物。

  邵雍阐述的宇宙本体说,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思想史上的本体论,为朱熹论述“理一分殊”原理创造了思想前提,深刻影响了程朱、陆王两派理学家。

  其次,开创先天易数理论。他绕开《周易》的卦爻辞和《易传》的思想原理,始终把《周易》中的“数”,作为推衍天地万物之理的出发点,特别是他提出了《周易》六十四卦的新排序方法,这个排序的新方法遵循一个法则,当时被称为“加一倍法”。后来,他的这种学说传播到欧洲,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据此发明了二进位制,后世据此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最后,创立了新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在《皇极经世》中,他采用了独特的“元、会、运、世”方法,编撰了世界历史年谱,去诠释历史发展固有的规律法则。此外,邵雍还提出了中国历史演变的“皇帝王伯”四阶段说,打破了王朝史体系,按四阶段递嬗原理,编撰了中国历史年鉴。

 另外,除著有《皇极经世》《观物篇》等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著作外,邵夫子还著有诗集《伊川击壤集》,其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诗,一度成为伊川学堂里的启蒙教材。。

 乐天知命 内圣外王

  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在伊川闲居近30年后,邵雍迁往洛阳。这一年,他52岁。

  刚到洛阳
时,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许多贤达名士亦退居洛阳。于是,他们时常串门游览,交往甚笃。邵夫子把自己住宅取名“安乐窝”,每天早晨焚香端坐,下午饮酒三四盅,吟诗自咏

  据《宋史·邵雍传》记载:每年春秋两季是邵夫子外出游玩的日子,他时常乘着小马车,一个人牵着缰绳,随意之所好,走到哪儿算哪儿。士大夫们听到他的马车声,便争相迎接。有人甚至另建房屋给邵雍居住,以恭候他的到来。

  公元1077年,邵雍因病去世,被葬在离安乐书院不远的卧龙山之阳,后人把邵雍墓园称为安乐佳城。由于他在理学上的巨大成就,程颐用“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雍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雍其人。

  正因为此,邵雍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四人并称为“北宋五子”。


 2011年10月13日邵雍千年诞辰纪念盛典安乐佳城邵雍塑像:

 重建书院 以继学术

  自邵夫子创设开始,安乐书院一直是当地莘莘学子求学的重要场所。

  至清康熙年间,一位西方传教士说中国有两位能“识破天机”的圣人:一位是始创八卦的伏羲,另一位是画出《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的邵雍。闻此,康熙曾为邵夫子题写“学达性天”御匾,并委派钦差送到安乐书院。

  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校的发展,安乐书院被改建成新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安乐书院被改为政府办公场所,后又恢复为学校,仅存清代建筑邵夫子祠3间和几块碑刻,祠内供奉邵雍像。

  为传承先哲学术思想,从建2010年起,伊川县平等乡决定重建安乐书院。按照规划,将逐步恢复书院大门、皇极书屋、大殿、天根轩、月窟轩、击壤亭、弄丸亭等,以弘扬邵雍易学思想与易学文化。

  

 

2、程颐创办鸣皋伊川書院。


有元敕赐重修伊川书院之碑.jpg

::

  程颐的弟子较有名的有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称为程门四先生。程颐去世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播并发展洛学。洛学由杨时南传,并经罗从彦、李侗传至朱熹。最终集理学之大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南宋以至后来的元明清统治者尊崇程朱理学为正统官学地位,所形成的各种礼仪、规制,大都沿袭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部分,伊川书院对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到重大作用。

 

 :

   伊川书院,位于伊川县鸣皋镇,原名伊皋书院,是伊川三大书院之一。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宰相文彦博,将洛阳龙门伊阙南伊川鸣皋镇的庄园赠给了程颐,并拨给宅地10亩,粮地10顷田,供程颐讲学资用。程颐在伊皋书院著书讲学,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程颐的学说 洛学,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书院被毁。元时炮手总管勖实戴率兵镇守鸣皋,读二程《遗书》,受其影响,遂改名克烈士希,并筹资材,募工役,于旧址重建书院。有大门、中门、廊庑、讲堂、仓库、厨房等,亲为之记。其子慕颜铁木真,又增建稽古阁,藏书万余卷。延祐三年(1316)春三月,仁宗嘉赐名伊川书院另由翰林直学士薛友谅作碑文记其事,集贤殿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碑高8尺,名敕赐伊川书院碑

明永乐十四年(1416)佥事刘咸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嵩县知事徐士讷集资重建,作为育才之宫,讲学之地,以传洛学。新修大殿3间,专祀程颐、程颢。乾隆四年(1739)增建房舍,设立义学,拨给学田1018亩。十二年嵩县(时鸣皋镇属嵩县)知县张顾鉴因书院僻处乡村,考课不便,将其并入嵩县城内西北隅之乐道书院。并将乐道改名伊川。经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有碑刻6通,大成殿1座,东西厢房各3间。

 

3、酒后和乐書院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宰相张齐贤在伊川酒后创办了和乐书院(今酒后学校)。《伊川县志》记载,张齐贤不仅延师讲学,还亲自授儒学和理学,为伊洛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张齐贤逝世,和乐书院停办。
参考阅读 
 和乐书院:始创于北宋 近代发新声
2013年11月14日《洛阳日报》9版·人文河洛)

  姜春晖                               
                

http://lyrb.lyd.com.cn/html/2013-11/14/content_1046736.htm

核心提示

      和乐书院由宋文定公张齐贤创办,院址位于今伊川县酒后乡酒后村。1913年,和乐书院改为和乐学校,培养出了中国著名音乐家时乐濛等一批革命志士,酒后村也因此成为伊川县革命的摇篮。

    1 孔鲋讲学处   名相办书院    和乐书院位于今伊川县酒后村,由北宋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张齐贤(谥号文定)创办。

    酒后村古称海角镇,位于伊川南部、伊河之滨、九皋山腹地。早在2500年前,该地就因“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名扬华夏。秦时,为躲避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九世孙孔鲋背着大批儒家经典,于海角镇建家庙,塑圣像,教弟子百余人,开伊川教育之先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辞官归乡的张齐贤在此创办了和乐书院。据《宋史·张齐贤传》记载:张齐贤原籍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三岁时随父母搬至洛阳。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远大志向,非常敬慕李大亮(唐朝开国功臣)的为人,因此取字“师亮”。
     有一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到西京洛阳。张齐贤以平民的身份到马前献策,被召至行宫。据《宋史·张齐贤传》记载,“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曰下并、汾,曰富民,曰封建,曰敦孝,曰举贤,曰太学,曰籍田,曰选良吏,曰慎刑,曰惩奸”。在这十项事中,其中仅有四项切合皇帝心意,但他固执地认为都很好,惹得皇上很不高兴,被武士拉出去。回京后,太祖对其子说:“我到西都,仅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想给予他官爵,以后可以让他辅佐你任宰相。”    太宗继位后,张齐贤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此后,他又相继出任转运使、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枢密院事、左谏议大夫等职,直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
     张齐贤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军事上屡建奇功,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据有关史料记载,辞官归乡后的张齐贤回到洛阳,住在唐代宰相裴度(公元765年至公元839年)留下的庄园——午桥庄。他每天看松竹,听琴音,与文人雅士饮酒作诗,自得其乐。    在此期间,他还创办了和乐书院。据《伊川县志》记载,张齐贤不仅延师讲学,还亲自授儒学和理学,为伊洛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张齐贤逝世,和乐书院停办。
    2 改为新学堂   革命发新声   和乐书院停办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1913年,才重新为人们所熟知。
   这年,时任河南省参议、开明乡绅时均膏,在和乐书院旧址创办了和乐学校,并邀请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毕生的高才生来这里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作为伊川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的诞生地,该校还是伊川革命的摇篮。    “和乐”在伊川之所以能成为“革命”的代名词,地下党人谢中峰(原名华夫,酒后乡有方村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14岁时进入和乐学校学习,1932年在和乐学校建立了伊川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酒后党支部。
    据有关史料记载,谢中峰建立的酒后党支部包括了进步师生杨欣斋、王亨灵,其中由杨欣斋担任书记,后又发展了何会文、赵志奇、许祝三、任天民等教师为党员,以和乐学校为基础吸收了一些积极、活跃、进步的学生,利用组织公开宣传马列主义等革命理念,同土豪劣绅展开斗争。   1934年10月,谢中峰又以酒后党支部为基础,在和乐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伊川中心县委,领导嵩县、伊阳(汝阳的旧称)、登封、宜阳、临汝等各县工作。在中心县委中,杨欣斋担任书记,何会文、赵志奇、任天民、杜绍杰、翟盘石、牛君仰、许祝三等同志分工负责开展地下工作,发展了张子杰、金如玉、申尚志、张思贤、刘景熙、温德庆、路玉吾等20多人为共产党员。
    在积极传播革命火种的同时,和乐学校还培养出了大批人才。1920年,和乐学子赵汉鼎同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一起漂洋过海,赴英、比、法勤工俭学;1938年10月,音乐才子时乐濛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向吕骥、冼星海等人学习;1939年夏,时广源同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一起在延安谱写了慷慨激昂的《和乐校歌》,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酒后 和乐学校门(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