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摇出来的画家
———石峰山水画展观后
茹 桂
看了石峰的山水画展览,不由地想到作者其人,他出生在大山的怀抱,名字和大山紧密相关:原名石振岳,现名石峰。从十几岁开始便在西安美院附中与我同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当生活干事,我是班主席,我们相处很快乐、很协和,一切历历在目。画如其人,他的作品那么质朴,那么诚挚,那么亲切,尤其使人惊喜的是,石峰毕业后辗转陕北、陕南四十多个春秋,从基层文化工作到报社新闻记者,他在从事新闻和教育工作之余,还一直眷爱着自己的艺术。他的山水画作品,使我感到惊异,是在原来有限的素描、速写、水彩等基本基础上的硬磨硬炼,又吸纳了山水真气而成的。山水画犹如文章中的散体最讲远近虚实、先后层次、笔墨意趣,而这正是石峰所尽力追求的。线用得苍劲、灵动,转折自如又不离乎形;墨色翁郁润泽、敷彩惜如金,随浅深布置,都在紧要处,并且能与墨色相发相映。他的画展证明了一个真理:一切艺术都是在非艺术的生活中形成的。石峰长期奔波、浸泡在大山里,大山也给了他回报,硬是把他摇出来了。我说他是在大山中摇出来的山水画家。四十多年了,他本身就是山的一部分,如同大山一样质朴、大山一样厚诚、大山一样坚韧,同时又深藏着大山的灵气。他的画的个性特点就是景深、情深。那气质也带点大山的气质。不像有些画家,胸中无物,也谈不上感受,泼墨布彩娇饰,进行所谓“宣泄”,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感情发泄,发泄他的感情。感情不但有真伪、有高低,而且有雅俗之分。石峰一直是感情深厚,倾心于大山、倾心于人民,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在他的作品里边,生活气息很浓郁,给人感到很亲切、很淳朴,大有“欲神游于其间”之感。
石峰的画画到这个程度真是谈何容易,在他多年的实践磨炼中,基本功有了,生活气息又那么雄厚,见识又那么广泛,现在要比赛的就是画外之功、涵养和年龄。在后一方面,谁活的时间长,谁的成就就越大。当然不能白活,不能坐着活、混着活,还要有节奏的耕耘,在有节奏、有季节性的耕耘中来调节自身———调节客观、调节笔墨、调节物与我的关系。既用艺术滋养自己的生命,用生命再创造艺术。艺术既可以滋养生命,自然可以熏陶生命,健旺的生命力再推动艺术的创造。所以我希望石峰同学胸次于山川相融、笔墨与烟霞互通,多注意强健身体,好好总结、好好吸纳。
(本文原载《三秦都市报》,《石峰山水画集》代序)
(作者:西
-a� -o��@N�: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紫阳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为名的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而且许多文化遗产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陕南小武当”擂鼓台风景名胜区,有道教南宗派祖师张伯端修炼福地仙人洞和真人宫,有全国少见的融南北文化一体的会馆遗群,有上百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教场坝民俗小区,有风韵犹存的古廊桥,还有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东城门“中原军区布告”等,无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文化遗址都不胜枚举。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紫阳宝贵的财富,如果充分的开发,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搭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平台。但是,由于旅游景点的分散,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这些陕南名胜未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文化价值,有的甚至封尘,如瓦房店五省会馆,涉及产权和文物保护等因素,至今成为摆设,而且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连外来游客也叹息:“守着黄金去讨饭,实在是可惜!”又如教场坝民俗小区,被命名为省“美术写生基地”,2002年开发后,由于缺乏联动管理,发展的所有茶馆现已全部倒闭,而且百年石板房也正在消失,取之而代的现代砖混建筑迅速崛起,古香古色的民间建筑与现代时尚建筑在这个弹丸之地展开争锋,再这样任其下去,石板房将消失,省“美术写生基地”将是一张空牌。所以,综合开发历史文化名胜,叫响特色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是紫阳得天独厚的“朝阳”之路。随着今年城建重点工程县城桥沟路的开工,从而贯通紫府路,形成县城街道迂回,拉动县城民俗小区经济增长,一条具有现代化格局的环城街道将与古朴雅趣的石阶和板石民居交映生辉,成为紫阳文化旅游新亮点。
地方特色上:把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好
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就是在建设城市中,首先要发现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并在城市发展中保持和完善这些个性和特色,不同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因此,从生活环境中寻找特色,可以使我们从泛文化的圈子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城市印记。紫阳早在汉朝时期,汉江北岸马家营一带就出现较大规模的城镇,民居建筑在农村以泥瓦房为主,在集镇以木板房为主,这种建筑格局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带初,随着库区移民迁建和住房公积制度改革,公寓套房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居住选择,房地产开发也兴旺发达起来,旧时木板房从人们视野里逐渐消失。依靠政府搭台,文化唱戏,扩大紫阳知名度,在这方面,紫阳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建筑,使公共建筑成为提高城市品位的主导产品;举办富硒茶文化节,组织民歌大赛、建设茶山风情园等,通过突出紫阳文化来彰显城市文化个性,进而让外面了解紫阳,增强了紫阳山城的魅力。
板石是紫阳的独特矿产资源,储量达60亿立方米,品种多样,花色齐全,其中“灰珍珠”花岗岩和“大花绿”板石都是稀有珍贵品种,是建筑装饰材料的上品。近几年加快板石资源开发,发展板石企业20 家,年生产规模在100万平方以上,并漂洋过海远销欧美。一大批石器工艺巧匠在紫阳绿板石上雕刻历史画面,制作石器工艺产品,使紫阳板石文化绚丽多彩。石板房成为紫阳人怀旧过去和憧憬未来的 “月光宝鉴”,至今许多现代建筑都保留用石板盖屋顶的建筑风格,如果在城市规划设计上,推行这种建筑风格,不仅节约资源,充分利用板石加工剩余的下脚料,也为现代化城市建筑增添古朴色彩;建筑装饰也可以尝试用板石代替瓷砖,室内装潢也将有板石增添特色的用武之地,因为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当然比单一产品的打造复杂得多,但敢于创新、系统整合、讲究文化本身的包装和宣传推广是普遍规则。
时代特征上:把县城形象塑造好
城市的功能就政府而言,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城市对其居民而言,主要功能就是生活。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体现。城市,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山城是紫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正德年间置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紫府路一条街建设成为县城的一个窗口,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紫府路文明示范一条街”,市政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山城美丽如画,不仅创造了一个文明、健康、卫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对外塑造紫阳新形象,为扩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投资环境。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居住稠密等“城市生态危机”也将是紫阳今后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从构建“山水生态县城”的目标下,做好以下五篇文章,全面提升紫阳山城品位:一是园林绿化。要在县城中实施植树造林,形成点、面、线、环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尤其是主街道紫府路绿化树种要引进四季常绿的环保型绿化树,为山城增添秀丽色彩。二是拉大骨架。重点实施紫府路的统一改造升级,人行道树的更换,路灯夜景灯光的改造和“1122”工程(即建一个紫阳广场,修建一条桥沟路,新建文化、行政两个中心,实施任河嘴旅游小区,粮贸综合小区开发)建设。拉大县城骨架,提升城市品味;把紫阳县城建设成为集“山城水乡,板石特色建筑,茶乡风情”为一体的山水生态县城。三是点亮工程。结合实际,按照“以路灯亮化为基础,临街门面亮化为主体,休闲场所亮化出精品,整体亮化出特色”的思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多层次亮化格局。四是“畅通工程”。在抓好河堤路、桥沟路、进站路以及巷道规划建设的同时,完善西关广场、体育场、码头、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完备的路网设施建设来体现城市新形象。五是市容卫生。进一步加强“紫府路文明示范一条街”建设,在搞好卫生环境强化市政管理的同时,营造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如建立阅报亭、读书廊等精神文明前沿阵地,有组织性地在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门前举行现场民歌表演等文化活动,促进市场营销……这种时代感既要通过建筑艺术、现代化商业中心以及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来体现,也要通过城市景点、城市标识、形象代理等来体现。
紫阳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尤其是襄渝二线工程的上马,为紫阳带来发展机遇,将直接拉动一、二、三产业的跨越,农业打绿色品牌,工业走特色之路,文化事业将张开双翼,让世人在心底永远记住美丽的紫阳。 (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