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何应钦老先生故居









    作为兴义人,对泥凼、对何应钦一点也不陌生,对何应钦老先生的故居也不陌生,不知来观光过多少次,可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想!

    今年的中秋节(919日),我与家人(妻子、儿子)再次来到何应钦老先生的故居游玩,并在泥凼街上住宿,第二天中午才返回家中。

    这次观光何应钦老先生的故居,观得仔细,感受也就深刻!

    他们家的楼层并不高,二楼的房间与一楼一样,大大小小很多间,穿廊走道地,绕了几个回合,才把它走完。在隔这正房的一边四五米远的右侧空地上,还有一幢一层楼的偏房,去看了一下,那里大概就是以前用来作饭、吃饭、烧酒等的地方,三间房,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堆放坛坛罐罐的房间,还有一间可能就是吃饭用的了,三间相通,极为方便。

慢慢地在那里阅读着他们家的历史,慢慢地在那里品味着那个房子里过去,慢慢地在那里观瞻着他们家的一切,不禁觉得:原来我们兴义一样可以让年轻而有志气的孩子走了出去,成为一个时代里显赫四方的人物。在这些功名与尘土的背后,在这些光环与荣耀的背后,我们还能读到什么呢?我又想,正是因为何应钦的成功,让他的弟兄子妹都深受其利,都当了大官发了大财,我还知道,就连他的侄子何绍周也成了国民党军里赫赫有名的人物,却又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家的人却最后连故土都不能回来过,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了呢?虽则他们要么身在台湾,要么身在国外,都在过着自己应该过的惬意生活,但他们知道他们的根的样子了吗?现在,只剩当作一个曾经的故事,一代一代在此观瞻了。






晚上住宿在一姓龙家里,听龙家的老奶奶说:何应钦家里在很早以前在泥凼就算富裕家庭,他祖父勤劳节俭,靠压榨菜油及染布,慢慢积攒,到了他父亲一代,经商兼事农耕,已颇为殷实了。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的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7岁就读于泥凼私塾,勤奋好学。16岁时,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见家中无人,于是在楼上玩其父的毛瑟枪,不慎走火,打穿屋顶。他怕父亲责骂,跑到附近亲戚家躲避。次日一早,一个人单独跑到县城,适逢县里高等小学堂招生,他竟考起了。入学之初,城中士绅子弟见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脚草鞋,举止随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娃,于是称其为“乡巴佬”。何性格倔强,根本不把这蔑称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刻苦学习,暗中与这些城里士绅子弟比高低。同时,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因之教师们对其印象很好。

    然后,我在网上搜索,证实龙家奶奶所说,并得知:1907年冬,正值贵阳陆军小学在全省征选学生,何考起该校。1908年,他被选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次年秋,清政府陆军部招考留日学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选,入日本振武学校。昔日的“乡巴佬”,成了东洋的留学生。何应钦在日本振武学校读书时,蒋介石以“蒋志清”之名就读于该校,只比何高一级。何在学习期间。一面接受军事教育,一面留心日本文化,并开始接触到反清革命思想。后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这一革命组织。

后来,回国后慢慢发展,深得孙中山、蒋介石等的赏识,最后在蒋介石时期当上了国民党政府里的第二号人物。194599日,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在南京接受在华日军的正式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这些,像何应钦故居里的那两株桂树上的桂花一样,一年一年地绽放,又一年一年地干枯、凋零,只有那些叶、枝、干、根,还旺盛着,还永远用它们自己的生命,写进每一个季节里。也许,时代就是时代,岁月就是岁月,多少英雄豪杰,走过去了,就像尘土永远消散在了风中,永远也记不清自己的来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