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网友们纷纷吐槽新交规的“黄灯规则”时,另一场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争议,也正在媒体和微博上发酵。争议源于一起发生在上海的交通事故,坐在出租车后座的一名乘客因车祸身亡,其好友通过网络质疑,认为死者可能因头部撞击前方的车载视屏而遭遇不幸。此事件引发多家媒体报道,认为“出租车视屏存在安全隐患”,有媒体甚至呼吁拆除视屏。随着媒体近日的深入报道,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由于车载视频影响到广告与市场格局,一场事关交通安全的舆论拷问背后,其实也有市场利益各方的角逐与争斗。
一块小小的车载视屏竟会成为“凶器”,这一发现或许会让人们乘车时多一份警惕。但从警方的认定看,这起事故之所以让乘客罹难,主因是出租车对高架桥护栏的猛烈撞击。目前没看到官方资料表明,车载视屏是乘客致死的元凶。如今,触摸视频进入各类交通工具已成常态,飞机、高铁、大巴都有安装。很明显,安装视频并非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乘客系安全带才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出现交通意外时,车内任何硬物都是危险的,比起出租车的不锈钢或塑料防护栏来说,车载视屏对人的危险和伤害度,肯定要小一些。但奇怪的是,大多报道却将关注点对准了车载视频,丝毫不提更能保护生命安全的安全带。
车载视频不仅在进入更多普通人的汽车生活,在公共交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出租车中的触摸视频,既能提供实时路况、餐饮、娱乐等公共信息,未来还会有服务评价、支付车费等互动功能。最近一则报道中,该事件的被动当事方触动传媒就介绍了车载视频经过的安全性能测试,包括极端情况下的碰撞和燃烧测试,都是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大多数媒体或许为追求“新闻性”,不约而同地将出租车安全焦点集中在车载视频上,过分放大了它的安全风险。有媒体甚至将车载视频视为出租车的最大安全隐患,避谈防护栏和安全带问题,显然有以偏概全、误导读者的嫌疑。
新交规虽加重了不系安全带的处罚,但规定的仍是驾驶与副驾驶的行为,对出租车后座并无相关规定。近日有媒体开始将出租车安全拷问指向了安全带,上海市相关部门也表示,将对出租车后座保险带使用进行专项稽查,一些出租车公司要求驾驶员要提醒后排乘客系好安全带。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原因很多,与司机的驾驶技术、车速、车质、路况等有关,但安全带却是保护乘客的最重要手段,除此之外,才是防护栏、车载视频等车内设施的安全问题。媒体如果舍本求末只声讨车载视频,话题虽然很新颖、有戏剧性,但却让社会与公众偏离了事故真相,极可能对一个新兴产业造成致命打击。尤其在欧美汽车制造商正进行车载视频竞赛的今天,也可能误伤到国内相关企业。
如果媒体的目的仅为追求选题的“新闻效应”,或许还可理解,但事情显然没这么简单。近日一位名为“中国企业舆情”的微博观察到,某报记者在报纸和官网两周内三发相似稿件,导语和内容几乎相同,将车载视屏的危害夸大为置人死地的元凶,报道中多为臆想性的描述,抹黑意图非常明显,在微博上也引来大量转发和热议,认为幕后有“黑公关”。网友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联想到近来神州租车、奇虎360等遭遇的抹黑门,让人不能不怀疑这种大范围报道的背后,活跃着专门制造媒体打手的黑公关。如今,在一些媒体黑公关的操持下,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复杂,自身产品质量似乎变得不重要,而越来越依赖黑公关来诋毁竞争者,这也使得民众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变得困难。
媒体与企业、公关公司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链,只要有利益,一些记者编辑完全忘了对公共信息和公共道德的守护和使命,不用说什么新闻的客观与真实,连手段的黑白、善恶也毫不在意。虽说媒体也是一桩生意,但如何避开商业主义对新闻的侵害,却是每个媒体人要考虑的问题。媒体能为社会与民众设计议题,虽然不能让民众怎样想,但却能引导民众想什么。如果媒体人没有独立于资本与市场的意识,就极可能成为利益可随意指挥的奴隶。资本希望媒体多报道一些耸人听闻的戏剧事件,资本也会因发行、广告或直接利益,要求媒体人作有利于某利益集团的报道。一旦服从了资本的这种力量,媒体就可能为了某些特定利益,使社会和民众偏离对真相的了解。独立于朋友和敌人、独立于过去与现在、独立于宣传与权力,对今天的媒体人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如果没有这些独立意识,媒体很快会发现它对公众的影响在减弱,它的思考或受到宣传的奴役,或被各种带着利益目的的消息所遮蔽。
然而,真相与事实肯定会回到阳光下,无畏的思想也终究会被说出来。在今天,传统媒体的媒体人如果还意识不到保持独立与公正的重要,很快就会被这个大潮汹涌的自媒体时代淘汰。对每个媒体人来说,对读者和公共福祉的敬畏与尊重,才是真正能保护新闻生命力的安全带。
什么是保护媒体生命力的安全带?
评论
13 views